火热一线|在56.6米深的“天坑”里工作,记者走进隧道股份上海隧道深隧项目部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张锐杰 发布时间:2023-08-21 17:40

摘要: 在56.6米的“天坑”下工作是怎样的体验?

在56.6米的“天坑”下工作是怎样的体验?近期,上海的气温略有下降,日间出行体感略有改善。但在密不通风的地下,高温、高湿依然考验着项目一线建设者。8月17日,记者走进隧道股份上海隧道深隧项目部,实地感受在深达56.6米的“天坑”里的火热一线。


地下密不通风,高温常伴高湿


“天坑”位于苏州河段深层排水调蓄管道系统工程试验段SS1.1标的深隧项目部,是超埋深隧道掘进利器——“深隧号”盾构机的始发工作井,也是目前国内最深的软土基坑之一。



从“天坑”朝下望去,几名工作人员正井然有序地工作着,他们有人在焊接,有人在搬运,一派忙碌景象。乘坐电梯到达作业层后,记者发现工作人员远比从上而下看到的要多,他们或“藏”于机器设备的缝隙中忙着安装,或在更深处的隧道里工作。


贺世豪是井下施工的负责人,负责推进班组的人员调度。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指挥着班组成员接收从井上吊下来的材料。他告诉记者,目前项目正处于车架转接阶段,“简单来说,我们的盾构机是每推进一段距离,再安装2节车架,一共需要安装6节车架,这就是车架转接工序,目前已经到最后两节。”


隧道股份上海隧道的项目一向秉承“只进不退”精神:一方面,这诠释了隧道人的拼搏精神,另一方面更多是因为盾构机一旦开启掘进,无论从成型隧道的控制还是对地面的扰动考虑,都轻易不停机。过去的两周,施工人员一直在忙于最后两节车架的转接,为后续正常隧道掘进施工创造有利条件。记者现场看到,虽然工作井里并无太阳直射,但闷热的气候,依然使施工人员们汗流浃背,“地下通风较差,而且湿度很高,工作一段时间身上就很黏腻,人也会不舒服。”贺世豪告诉记者,为此隧道里会安装风机不断送风,缓解这种“蒸桑拿”的感觉。


探索深层地下空间作业


从业16年,贺世豪一直在和盾构项目打交道,经历过长江隧道、长江西路隧道、郊环隧道等工程的他,坦言深隧项目是他经历过最难的项目之一。


“顾名思义,深隧项目的最大难点就在于项目的深度。”深隧项目盾构总工张云童介绍,首先盾构机的始发方式就与常见隧道不同,56.6米的超深始发环境,在上海大直径隧道施工历史上尚属首次,“我们需要先对始发区域的土体进行改良和加固,再将盾构机的主机和车架分批通过工作井放下,并且在盾构掘进过程中完成车架转接。”不仅如此,盾构掘进(全线隧道)距地面超过50米深,深层施工环境的水压、土压更大,对设备的密封性和抗压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都无疑增加了施工的工作量和难度。


持续改善工人作业环境


随着项目的进展,贺世豪所在的班组即将进入隧道内开展盾构推进作业,届时,推进班组的成员们将忙碌在盾构的“最前线”忙碌,工作环境也将更加严苛,“越往隧道深处通风越差,而且加上机器散发的热量,内部温度可以达到40℃以上。”


让贺世豪欣慰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作环境也在逐步改善,以往还在依靠放置冰块降温的隧道里,已经有了安装空调的操作室供工人休息,网络信号的覆盖也让地下与地上可以随时互联。“今年我们的隧道里还安装了抽风机,以往装的电扇虽然在送风,但没有改变机器散热的情况,时间久了还是会难受,抽风机将热气抽走后,隧道里也实现了空气循环,工作时的体感舒适度极大提高了。



就在记者采访即将结束时,看到一行几名工人正在井下钢平台短暂休息,他们手上拿着刚刚送下来的冰棒。张云童告诉记者,除改善作业环境外,项目部严格执行高温天的施工要求做好劳动防护,每天上工前最关心的也是工人的身体状况。在项目上,盐汽水、冰棒等是标配,会定期发放到工人手中,来自公司党政、工会的慰问也时刻在关心着一线工人,有了这些关心和关爱,高温季节在“天坑”中的工作似乎也不再难熬。

摄 影:展翔
责任编辑:刘振思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上海机场浦虹物流公司“职工共享驿...

2023年上海市养老护理职业技能...

沉浸体验古风剧本,潍坊新村街道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