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下,随着共享经济的全面发展,依托互联网平台的新就业群体不断壮大,该领域因就业容量大、进出门槛低、灵活性和兼职性强,逐步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但新就业形态的发展仍存在权益保障待提升、职业技能水平须提高、适应新职业发展需要的公共服务体系待完善等问题。中国工会十八大代表、奉贤区总工会常务副主席邵丹华在提案中呼吁:健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业体系,建立职业安全保障制度。
邵丹华在提案中分析认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权益保障上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劳动关系结构日益复杂,职业安全保障需完善。首先,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劳动用工形式灵活多样、管理松散。大多数用工企业与就业者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发生工伤事故很难得到工伤保险保障。其次,平台“以罚代管”的方式,让个体居于弱势,缺乏有效的申诉渠道。
二是专业要求日趋提升,适应新职业发展需要的公共服务体系待完善。面向新就业形态群体的技能培训供给不足,职业培训补贴资金欠缺。网络直播、微商电商、知识分享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时间较短,相关的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滞后,无法形成规模化的人才供给。此外,企业技能投资意愿弱化,且忽视通用性技能素质提升。
三是消除建会入会盲区日趋重要,暖“新”服务水平须提升。传统线下为主的工会组织管理模式难以及时覆盖分散流动的灵活就业人群,工会关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保障计划出台时间不长,劳动者对于如何赔、赔多少,知之甚少。
为保障新型就业群体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邵丹华提出五方面建议——
一是规范平台企业用工,创新探索以行业联盟作为劳动关系责任主体。引导和监督平台企业完善行业公约和行业标准,自觉履行其应当承担的用工和权益保障责任。对于配送业务外包的专送模式,对劳务外包单位加强审核。工会要主动与当地人社、税务等部门沟通联系,做好建会入会工作。此外,积极发挥行业工会作用,探索与新就业群体头部企业开展集体协商,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二是畅通维权渠道,努力实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零距离”。推动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联合法律部门提供法律服务。同时分类指导基层企业工会加强走访调研,健全完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机制。
三是创新安全生产监管模式,从源头上防范化解安全风险。建议应急和餐饮、快递等行业主管部门进一步明确新业态用工平台、代理商等相关方的安全生产责任义务,落实合理的劳动定额和劳动时间。提升事故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健全严格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四是健全职业体系,培育可持续发展就业能力。探索建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职级评定体系,扩大现行职称评定范围,保障职业发展权益。依托重点高职院校等学习深造资源,通过精准教学、弹性学分制、线上线下结合等方式,提供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可由行业组织来统筹评定职业水平等级,增加该水平评定对劳动者的价值含金量,吸引其主动参与。
五是加强暖“新”关爱,做好新就业形态建会入会工作。优化职工服务模式,实行“先服务后入会”。推动职工互助保险、困难职工帮扶救助、法律援助、会员普惠服务等维权服务向其延伸。加大资金投入,灵活掌握各类服务驿站的建设标准,确保真正符合群众需求。结合数字化改革,将各类服务站点推上电子地图,提高群众知晓率和站点使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