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到人民大会堂参加会议已经是第四次了,但这次的感觉最不一样。”在上海团的讨论现场,复旦大学内镜诊疗研究所所长、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主任周平红的发言,引来了不少代表的“侧目”。
“我是作为基层一线的职工来参会的,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周平红感慨地说道,正是在各级工会系统的关心关注关爱下,自己从一名普通医生成长为了大国工匠,获得了上海市先进工作者、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等一系列殊荣。
这位55岁的内镜“大咖”,凭借自己精湛的技术,以诸多创举“领跑”全球内镜新标准,向全球医疗界展示着“中国创新”的力量。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职工发光发热的舞台就是自己每天工作的场景,要以过硬的本领展示工人阶级新时代的风采。
岗位上积极劳动创新
“我认真地聆听和学习了大会报告,里面特别强调了要发扬一线员工的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精神。蔡奇书记的讲话中也指出,要以劳动创造担当工人阶级使命任务。”周平红表示,对于自己和团队而言,“我们每天的工作就是做好内镜下的检查和治疗。”
“昨天一天,我们内镜中心一共完成了796例内镜诊断和治疗,最多的一天曾达到816例。”周平红告诉记者,中心每年诊疗人数能超过14万例,在超万例的内镜微创治疗手术病人中,需要住院的复杂手术达4800例,“一个病房37张床位,一年出院的病人超过5600名,平均的住院天数是2.1天。”
面对庞大的内镜就诊量,需要的是一颗毫不马虎、精益求精的医者仁心。周平红表示,临床医疗虽然繁重,但对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负责任,更要具备创新的热情,推动内镜技术持续创新和更广泛地传播应用,为更多患者解决病痛。
“劳动创新,在哪创新,不就是在我们自己的岗位上吗?”周平红说道,“内镜医生也是一线操作工,要在临床过程中大胆创新,技术革新,让内镜下的治疗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强。”
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
在内镜领域内有这么一句话,“无人不知中山内镜”。周平红凭借着不断突破和创新,勇夺内镜诊疗领域“中国话语权”,他用近30年的“内镜”人生,书写了中国内镜传奇。
“我们行业有一个内镜世界杯,每年举办一次,我从2013年担任运动员,到2016年开始担任裁判员,是第一个在内镜世界杯上担任裁判的中国人。”周平红笑着告诉记者,当年的冠军并不是中国医生,是来自土耳其的医生,但是自己依然非常骄傲,“为什么?因为这位土耳其医生就曾来中山医院培训过,是我带出来的徒弟。”
周平红自信地指出,在内镜领域里,自己带领的中山医院内镜诊疗团队已经真正站立在了世界舞台的中央,“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病人回头看,同行点头看,国际仰头看!”
2021年7月,周平红领衔的内镜微创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除了本院的近百位医护人员,每年还有120多位全国各地的同行来进修。内镜中心也吸引了来自美国、日本、英国、俄罗斯、德国等25个国家、160多位专家来此学习新技术,先进成果已推广至34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家知名医疗机构,诊治消化道疾病超过10万例。
“劳动美”要用技能体现
周平红告诉记者,自己每年会完成1500例左右的治疗,而其中不乏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患者,大都是高难度手术。
“‘中国梦?劳动美’的新篇章,该如何谱写?我觉得就体现在你治疗的病人效果怎么样,是不是能够解决别人不能解决的问题,能不能开别人开不了的刀?”周平红如此说道。
就在国庆节之前,周平红接到了一位27岁姑娘的求助,她在日本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最近查出十二指肠有超过10公分的巨大肿瘤,东京大学附属医院所有的内镜和外科医生都建议外科手术,“小姑娘回国以后到上海找到我,刚好日本静冈癌症中心有一位医生在我这里学习,我就当着他的面内镜下微创切除了肿瘤,避免了普外科最大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
在周平红看来,未来内镜诊疗的方向,是将原来需要外科手术的禁忌证变为内镜手术的适应证,进行微创甚至无创手术,从而造福患者,“这也激励着我们不断提升技能,树立更远大的工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