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图:本次会议发言的五家“AI+(联合)创新工作室”领衔人接受授牌
昨天,由市经信系统工会、市工业互联网协会牵头的2023上海市“AI+(联合)创新工作室”命名暨工作推进会举办。会上,上海首批22家“AI+(联合)创新工作室”正式授牌成立。其中,输电线路智慧运维创新工作室等15个工作室为“AI+联合创新工作室”,精准医疗创新工作室等7个工作室为“AI+创新工作室”。
近年来,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不断迭代演进,给产业变革与转型带来了新动能。市经信系统工会在调研中发现,大部分传统创新工作室还未跳出固定思维,对融合先进数字技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意识不够。记者获悉,这22家获命名的工作室,在所有制属性上包括在沪央企、地方国企、民企、中外合资等,行业上覆盖了航空航天、核电、船舶、生物医药、汽车、能源等重点产业领域,充分发挥了创新引领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工作室中有17家为联合共建。据了解,“AI+联合创新工作室”所在的企业都具有一定的行业影响力和代表性,有的是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多承接国家重大工程,具有丰富的应用场景。而与之联合的多为数智化新兴技术傍身的民营企业、部分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技术上突出,却缺乏应用之地。联合创新工作室打破了机制上的屏障和技术上的壁垒,形成了优势互补、成果共享、合作共赢的新局面。
市经济信息化工作党委副书记、市经济信息化系统工会主任张义对“AI+(联合)创新工作室”创建工作进行了总结,对下一步继续推进工作提出了要求,他指出,要充分认识推进“AI+(联合)创新工作室” 创建工作的重要意义;聚焦创新核爆点,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聚焦联合、融合,不断为技术赋能搭建新平台。
市总工会副主席桂晓燕对“AI+(联合)创新工作室”的创建给予了充分肯定。她指出,工作室构建了传统工艺技术与数智化技术相结合的协同创新共同体,依托这个平台,双方在前沿科技、重大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共性技术等方面开展联合攻关,可推动一批创新成果落地,助力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