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的“脚步”要停下吗?——“老传统还要不要”系列报道之二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枫,梁嘉蕾 发布时间:2023-12-08 09:04

摘要: 正如专家提出的观点,不拘泥于形式、真正“走心”的家访才是最受职工欢迎的。

头图:一年一度的梅特勒托利多家庭日在位于漕河泾的上海分公司内举办,家访已逐步突破传统,呈现出不同形式 受访对象供图


领导要来家里“家访”!银行职工小李把这事儿告诉了自己的大学同学,“家访不是学生专属吗?怎么上班了还要家访?”在互联网公司上班的同学很惊讶。


家访曾是企业联系职工的重要纽带,尽管不少国有企事业单位目前仍坚持这一做法,但在非公企业、年轻职工群体中,这个老传统似乎已经过时,甚至有人认为是“走形式”。那么,“家访”这个老传统还要传承下去吗?本报记者先后采访了社会学家、职工和工会干部,寻找其中答案。


三成职工表示对“家访”一词有点陌生


小戴是一名新考入某单位半年的公务员,听闻领导要来家访,小戴很惊讶,领导来家访,想干吗?90后的小戴第一反应是不知所措,再加一点小抗拒。


和小戴一样,不少当下年轻人,对家访既陌生、又有着一份抗拒。


“没听过单位家访,更别说经历过了”“像我们这种民营企业,领导忙得很,哪有工夫挨个来家访”“我被家访是因为领导急于让我结束产假赶紧上班”……就在日前,上海市总工会微信公众号“申工社”发布的“单位领导来家访还有必要吗”微调查中,数据显示,33%的职工表示“遇到事情时,单位会有家访慰问,但并非人人都有”。


调查折射了如今部分职工对家访的真实想法,特别在年轻群体里,外企职工小路就对家访闻所未闻,“别说领导来家访,除非特别聊得来的人,我和同事之间都是工作之外就别联系的关系。”哪怕是体制内的年轻职工,初入职场时也对家访感到疑惑和排斥,“上一次经历家访还是初中班主任来家里,没想到领导也会家访。”


有不少网友评论表示了对家访的不欢迎,在“你认为领导去家里家访有没有必要?”一题上,37%的网友投给了“休息天还要接待领导,有思想负担”,23%的网友选择“强烈反对,会有家境比较,侵犯隐私的感觉”。


家访真就成了打扰职工隐私和休息的多此一举?申工社读者“心满”并不认同,“我去家访过一些员工,被访者都很热情接待,并表示现在家访的传统做法太少了。”“家访是企业对员工生活的关心,传统很好,不过去家里的方式也可以变变。”申工社读者“琳子”这条留言在评论区被顶上热评。


记者随机采访了周边职工,也有职工对家访表示欢迎,在央企工作了30年的职工老范将家访视作荣誉,“领导要来家里说明重视我,这么多年,家里有大事单位都要来家里看看的。”


专家:家访是“传家宝”但要顺应时代


毋庸置疑,家访虽在年轻职工群体中比较陌生,但却是企事业单位曾经的“传家宝”。


顾新生退休前曾担任上海静安置业(集团)有限公司工会主席。说起职工“家访”,他打开了话匣子。“我们是一家国有企业,以前我们班组长都会时常去组员家里看看。每年元旦春节,行政和工会领导也会带上慰问品和慰问金,挨家挨户去劳模先进、困难职工以及患病职工家里慰问,通过这种形式表示对职工的关心关爱,送去企业的问候。”


顾新生回忆道,元旦春节期间,走访慰问团队常常冒着严寒跑遍上海大街小巷,每次总要走上二三十户人家。“去职工家中家访,时间并不长,也就是和大家拉拉家常,了解一下有什么困难,需要企业哪些帮助。但就是这短短一个多小时里,职工的实际需求、对企业的建议期待,我们心里更有数了,企业和职工的距离也更加近了。”这位“老工会”坦言,对企业来说,家访是凝聚职工、关爱职工的重要载体,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好传统,应该坚持下去。


家访是否真该是“传家宝”?专家对此持肯定态度。


“重提职工家访,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鹏飞这样表示,“家访制度曾是企业工作的基本内容之一,通过双节送温暖、访贫问苦等不同时间节点的家访,将企业关爱送到职工家中,也及时了解了职工的家庭情况,有利于各方面工作的开展。通过家访,可以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当然,这里所说的家访与职工入职时企业例行调查有所区别。”


杨鹏飞指出,随着社会经济转型加速,不少企业已不再延续家访这一做法,单位与个人的联系纽带日益简化,只剩下劳动合同关系,而脱离了原本的情感联系,职工8小时外的任何事与单位无关。他分析道:“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当前社会关系变化不无关联。同时,也与当代职场人心态变化有关,年轻人更看重个人隐私保护,将单位和个人界限分得更清楚,不愿自己的私事被过多关注。”


如何让家访重回职场,并真正成为企业了解职工、沟通职工、关爱职工的有效举措?杨鹏飞认为,新时代家访应顺应时代特点,不走过场,不拘泥于原本的形式,“家访的本质是提升企业凝聚力向心力,传递关爱和温暖,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创新载体,突破原有的上门家访形式,找到一条最适合本企业职工的路径,这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走心”家访


让职工感受温度


正如专家提出的观点,不拘泥于形式、真正“走心”的家访才是最受职工欢迎的。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本市企事业单位,家访已经突破了原有的固有模式,并形成为职工办好事解难事的长效机制;同时,从上门家访到举办家庭日、邀请家属参观企业,一系列创新举措不断拓展家访外延,同样让职工感受到企业的温度。


事实上,上海各级工会也始终将和党政领导一起家访,作为送温暖的一项重要举措。每年元旦春节前夕,市总工会都会全面部署、启动上海工会元旦春节送温暖行动,要求各级工会要做好对本市困难职工、困难劳模、高龄劳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等职工群体的走访慰问活动,通过家访、年夜饭、送温暖等形式,传递组织的关心关爱。


2019年起,光明集团用三年时间对11万退休员工开展“大家访”,开展了“三失”困难人员(家庭)关爱项目;今年又进一步启动了“党心民心心心相印,10万职工大家访”行动——此次行动旨在通过对职工两年时间的“大家访”,切切实实为广大职工解决自身没有办法解决的困难问题,形成为职工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的长效机制。


三航局一公司一些项目工程远在海外,每逢节假日,工会主席带着礼品和关爱去到职工家中,一次次跋山涉水温暖了家属和职工的心。


不少企业意识到了职工需求的变化,将家访拓展外延,根据不同年龄段职工的喜好方式、实际需求,改变了单一的慰问形式。知名互联网企业字节跳动每年都有开放日,敞开大门欢迎职工带上家人朋友来参观,毕业后入职字节跳动的小李在第一个开放日就邀请了老家的爸妈来参观她的工区,“爸妈亲眼看到我们公司的产品、福利、环境,来玩一趟很开心,也终于放下心,回老家逢人就说互联网公司也是正经大公司。”


百胜中国、拜耳BCL等大型外企每年都会举办家庭日,有时在游乐园欢度周末假期,有时设在企业内部,员工子女走进父母公司,在办公室内家庭欢聚,用家庭纽带增加员工归属感。


当越来越多五湖四海的人才汇聚上海,单位领导敲开门、和父母聊聊天的形式开始受限于时间空间,企业也用其他形式表达着跨越山海的关爱。岁末年终之时,高桥石化公司储运部工会在节前为外地来沪未婚青年职工的父母送上一份新年礼物和一封“家书”,工会代表企业字斟句酌,不仅向父母们汇报了公司年度生产经营情况,更讲述了他们最想念、最期盼的子女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力求既让家属放心,又能支持青年职工更好成长。


责任编辑:朱兰英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