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图:龙腾(右)在机车模拟驾驶操控台指导徒弟动车精准对标停车 摄影:李成溪
互联网和生产自动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不少人认为互联网是万能的,啥事找“度娘”、找知乎、找……在生产一线碰到棘手问题,也不再需要求助师傅,搜索一下引擎“答案”自然来,互联网就是我师傅、我老师。
互联网真的能靠谱地解决一切问题吗?在企业等各单位里,曾被视为“传家宝”,帮助职场“菜鸟”快速成长的师徒制,现在还有吗?是否还有坚守的意义?刚踏上岗位的年轻人,到底还需不需要师傅“领进门”?
连日来,本报记者联合市总工会官方微信公众号“申工社”发布调查,并走访多家企业,寻找其中的答案。
师徒制不吃香了?
一位已从海运公司退休的二副船员向记者表示,近些年来,一些刚上船的“小阿弟”什么都不懂,常常闯祸,更不要说师傅概念,看到前辈都不打招呼,“有些徒弟还讲不得,脾气比师傅还大。”
在愚园路上的修鞋、配钥匙、裁缝店铺里,当记者问起店里老师傅“还有人拜你为师跟着学手艺吗?”他们一致回答:“哪来徒弟,因为赚不了大钱、很辛苦、又要有耐心的缘故,几乎没人愿意学。”
制造型企业本该是传承师带徒制度的最后堡垒。可事实上,记者采访时发现,这一堡垒已出现了“裂缝”:对于该制度,奉贤区多家零配件企业的人事主管纷纷表示,他们的生产线节奏快、压力大,一方面,害怕老师傅倾心教会的徒弟被别的企业挖走;另一方面,企业对于徒弟犯错的容错阈值也确实不高。“产线停摆的每一秒,对企业来说,都是巨大的损失。”
延续已久的师徒制度难道要“束之高阁”了?
近日,市总工会官方微信“申工社”发起的关于师徒制度微调查显示,参与的1354人中,21%的受访者对这一制度非常支持,表示“我是受益者本人”;有8%的受访者认为师徒带教是不错的制度,但关键得看实际效果。在这一调查的留言区里,超过80%的网友希望师徒制度能够继续保留。网友“祥云”“晴空万里”等留言称,“师带徒”应该一直保留下去,如果技术工作都靠自己摸索,就太耽误工夫了。师傅如同自己职业的引路人,能够让徒弟少走不少弯路。
不过,也有23%的受访者认为“师徒带教流于形式”。“师徒关系没有以前纯粹,功利性较强”和“对师傅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师傅带教热情不高”两个选项,也得到了21%的受访者认同。
对于企业为何不愿意实施师傅带教制度,有5%的受访者认为,“带出的徒弟容易被别的企业挖走,人员流失率高是导致单位意愿不强的主要原因。”
师徒制度今存几何?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国企大厂的“师徒制”蕴含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情感内涵,师徒传承在许多行业都是优良传统。职业精神、业务技能、工作经验、为人处世,通过“师带徒”得以传承。时过境迁,新招入的职工,学历、知识一代高过一代,坚守师徒制度的企业还有几何?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周恩来号机车组司机陪带指导徒弟检查机车走行部 受访对象供图
在“申工社”微调查中,针对“你的公司有‘师带徒’制度吗?”这一问题,有41%的受访者选择“有”,且认为“对工作很有帮助”。
你的单位有师徒制吗
有2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所在单位没有推行这一制度;有13%的受访者坦言,自己的单位以前有这一制度,但是现在“好像没有了”。也有20%的受访者表示,虽然自己所在单位有这一制度,但是“似乎没啥效果”。
你对企业建立“师带徒”制度怎么看?
师徒制度要扬弃
而非摒弃
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孙岩博士认为,师徒制是一项历史悠久的实践性教育制度,兼具经验传授和技艺传承双重属性。师徒在教与学中,师傅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都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传授给徒弟,实现真正的精神传承。
孙岩参与的一项调研显示,在积累工作经验的方式中,“传、帮、带”是效用最好的途径。工作经验积累对劳动者的收入拉动效应达到22.73%,远高于内部轮岗(13.78%)、外出学习参观(11.98%)、自己实践探索(10.60%)。然而,在过度商业化浪潮的冲击下,有些企业的师徒制度变得“搞形式、走过场”,师傅曾经毫无保留地教授逐渐变成等价交换、完成任务的工作,亦父亦师的师徒关系变为普通的同事关系,师徒关系还常常随着拜师仪式结束而“名存实亡”。
师徒制自诞生起,一直都是社会高度认同的制度。孙岩认为,时代在进步,中国制造水平在提高,对于师徒制,我们应秉持扬弃而非摒弃的态度。新时代的师徒传承,应是“技艺、学识、方法、思维的传输,为人、品德的授受,宽严并济、亦师亦友、教学相长的‘双向奔赴’。”
记者获悉,相关部门也通过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企业以名师带徒等形式,对不同职业高技能人才实施针对性、个性化培养,引导企业设立带徒津贴,支持鼓励高技能人才在岗位上发挥技能、管理班组、带徒传技。鼓励和支持企业用好师徒制这一延续已久的“传家宝”,为青年职工成才铺设“快车道”。
找到一位好师傅
是一辈子的幸福
全国劳模孔利明,退休前是上海宝钢股份有限公司运输部高级技师。被誉为“工人发明家”的他,拥有五六百项发明专利,带出的徒弟更是数以千计。他挑徒弟的标准,一是看能力,二是看人品。有时候,人品甚至比能力更重要。“不怕徒弟基本功差,只要他肯学,我就乐意教。”他认为,师徒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技艺的传授,更是一种为人处世的交流。
“师傅的专业精神、学习态度,一直影响着我们一代代工人。”上海工匠、上海电气液压有限公司首席技师陈勇是著名全国劳模李斌的徒弟。在他看来,师徒传承更是工匠精神的传承。在师傅的影响下,陈勇开始学习数控技术并获得特等奖学金,最终拿到了学士学位。同事们说:陈勇成长的路,和李斌一模一样。在师徒带教传统基础上,上海电气集团推行“3+3+3”技术工人培训模式、升级推出“劳模工匠研修班”,一系列量身定制的专业课程为技能人才求学圆梦铺就了进阶之路。
无独有偶,上海工匠、铁路上海局集团公司上海机辆段动车组指导司机龙腾的徒弟周叶平,不但获得了2022年度国铁集团动车组司机技能竞赛个人第二名,还从动车组司机晋升为动车组指导司机。谈起徒弟,他颇为自豪:“小周跟了我5年,刚来的时候只会死记硬背各类规章制度,如今他能说出每一条规章背后的道理。”对于师傅,周叶平自然也是道不完的感谢,“师傅为了让我理解每一条规章,会带我到操纵台亲自示范并解释原理。”据了解,在上海机辆段,“师带徒”是一项老传统,每一位新入路的职工都会与一名师傅结对,并签订《师徒合同》。单位对于师傅还有“传帮带”奖励,以激励师傅担当作为。
如今,师徒制度也在非公企业当中落地见效。美团骑手范俊杰一路跟着师傅,从默默无闻的快递小哥跑成了“全国工人先锋号”上海隆昌站站长,还去北京领取了“年度优秀站点”的奖杯。出师后,范俊杰也和他的师傅一样,成了外卖新人的引路人。“美团班组讲究的是‘传帮带’,传是传授送餐的经验,帮是帮助新人适应环境,带就是彻底把他们带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