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人守住神仙酒的“根”——记者走进上海神仙酒厂有限公司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陈恒杨 发布时间:2023-12-18 11:02

摘要: 记者日前实地探访了上海神仙酒厂有限公司。

上海神仙酒厂有限公司,现在是上海唯一一家大曲酒酿造企业。从1958年开始,神仙酒秉承中国大曲酒400多年的手工酿造传统,一代代传承至今。老字号的招牌如何守住?非遗传承手艺怎么与地方文化结合,从而传承发扬下去?记者日前实地探访了上海神仙酒厂有限公司。



“传帮带”让非遗技艺“活起来”


在中国人的记忆中,那些故乡的风土、老家的故事,那些与亲人、友人度过的人生重要时刻,往往伴着绵甜酒香。


神仙酒,得名于铁拐李“点仗成井”助百姓酿酒的神话故事,这口井就在位于奉贤区四团镇的神仙酒厂花园中。采访当日,天气较为阴沉,还未走进神仙酒厂厂区,酒糟的味道扑面而来。走过大门,映入眼帘的几十个一层高的厂房整齐排列,每个屋顶都由瓦片构造,鳞次栉比,静静诉说历史。


经过“神仙井”,在充满蒸汽的厂房内,记者看到,工人正打碎浸润复配好的高粱、小麦等粮食,铲进甑锅中。一旁的另一个甑锅冒出白汽,夹带未发酵的粮食味道。


酿酒的原理看似不复杂——将发酵好的粮食进行蒸馏冷却,便流出白酒原浆。但神仙酒厂总经理同时也是国家级品酒师陈忠告诉记者,“神仙酒传统酿造技艺包括十几道工序,其中入池、糖化发酵和勾兑几个环节,蕴含几代神仙酒技术大师几十年的功力。”该厂酿造技术已被列入第三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技术实际上可追溯至明清时代私家糟坊,至今400多年历史。


记者了解到,去年白酒“新国标”出台,要求白酒以粮谷为主要原料,不能含食品添加剂。行业门槛抬高后,不少产品都从白酒赛场出局。而神仙酒厂依然保留着“手艺人”的人工操作。“根据泥土状态判断原料发酵程度、根据酒花状态判断酒精浓度等,这一系列的酿酒手感是难以被机器取代的。”陈忠说道,这份匠人精神的倔强,正是造就神仙酒独特风味的秘诀。


这项酿造技艺的传承谱系至今已有五代,每一代传承人都作为带头人,对酒的品质进行全过程把控。人才是非遗之树开枝散叶的根本动力,陈忠介绍,现在非遗传承人最新的一代已经是“95后”。


为保证技术不断档,多名传承人在新晋员工中吸纳徒弟,徒弟们多为深悉本土文化的本地人,在跟着师傅学一段时间后,通过考核的人留下来,重点培养。本着开放共享的心态,这些传承人将经验技巧教给一线,新老一线酿酒操作工又通过“传帮带”的方式,让这项非遗技艺在生产过程中“活”了起来。



立足本土弘扬地方文化


“千年窖池万年糟”,这句酿酒古话形容的是窖泥时间愈久,酒糟发酵愈好,酿的酒就愈香。神仙酒厂厂长倪友庆介绍,神仙酒的一大技术特色,就在于这些固态泥池发酵所使用的老窖池。


陈忠把这些泥土,称为酒厂的“根”,因为它们成长环境严苛,搬运也十分困难。他笑称,“只要根还在,我们的厂就能枝繁叶茂。”窖池的多少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产能的大小,但是神仙酒厂还是放弃了“扩量”的思路,而是转向“提质”。在有限的产量中,深耕品质创新,开发出了不同档次的新品,坚守“神仙”品质。


除了窖泥外,陈酿在白酒制造中也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普通酒演变为尊贵佳酿的关键过程。在陈忠的带领下,记者进入神仙酒厂的陈酒储藏室,门刚打开,酒香四溢,盖着布头的酒缸整整齐齐地排列着。陈忠自豪地说,“里面有我们从建厂就储存下来的白酒”。仔细观察,每个酒缸都有自己的“身份证”,写着编号、“出生日期”、酒度等信息。


神仙酒厂位于东海之滨的四团镇,作为一家成立之初便立足奉贤区的本土企业,代代“神仙人”对奉贤历史文化如数家珍,也自觉承担着奉贤文化及非遗文化传承、弘扬、保护、宣传的使命。于是,神仙酒厂于2005年专门投资数百万元建造了神仙酒城。在这个酒香四溢的地方,一块长约三米、高两米的八仙过海酒碑摆在正中间,碑后雕刻了古今文人“酒”字的写法,让人感受到浓浓的酒文化。


据了解,神仙酒厂对外开放,分多个版块向游客展示神仙酒品牌的历史、酿制过程,科普酒文化、弘扬名酒精神、彰显中华民族的酒魂。现如今,这里已成为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也是少有的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让挖掘出的深厚文化内涵赋能品牌价值,带动产品开辟新市场,而浓缩于杯酒中的地方文化又随着产品热销为更多人所知,如此形成良性循环。”陈忠这样告诉记者,这或许就是神仙酒厂发展的思路。


记者手记:老字号要“耐得住寂寞”


今年,神仙酒入选“上海老字号”,作为上海仅存的唯一一家白酒酿造企业,陈忠欣慰,但也忐忑。他和厂里的人都认为,守护非遗技术,传承传统文化,这是神仙酒厂每一个人的使命。


然而,企业目前也面临很多困境,随着物流运输成本越来越低,许多竞品纷纷涌入上海,抢占市场。企业如何应对?产品是否要在产量上下功夫,酿造更多低端酒品?在徘徊中,神仙酒厂给的答案是“深耕品质”。


没错,只要“根”还在,神仙酒厂就能枝繁叶茂。只要继续坚守酿酒的品质,继续把非遗技术和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企业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根”的基础上,越酿越醇、越放越香。


(头图为工人将蒸好的谷物撒粮食上,保护原料不过快散温。)


摄 影:刘振思
责任编辑:李成溪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寒潮之下,奉贤区三家“全国最美驿...

奉贤区金汇镇总工会多措并举,推动...

奉贤区总工会举办“劳模工匠乡村行...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