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心相伴,乐学新时代——公益乐学创办十周年,已成职工身边的学习品牌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庄从周 发布时间:2024-03-20 17:09

摘要: 公益乐学已成为促进职工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示范样本。

2014年3月21日,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创办的公益乐学开始了首期课程。创办初期,利用职工午休间隙、下班后的碎片时间开展各类文化服务,丰富职工精神文化生活。十年的发展,公益乐学已经发展为以市宫为“中心宫”,向全市16个区复制、推广,向局(产业)工会、大型园区工会、代表性基层工会以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覆盖延伸的“1+16+X+Y”服务体系,拥有全市55个教学点、教学分点,建立课程菜单定期升级、课程库动态调整、课程服务效果“一课一码”及时评估“三项机制”,开发智能管理平台,新增指尖约课等功能,实现市级课程“一键对接”,公益乐学已成为促进职工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示范样本。


30个市级教学点、25个教学分点;从首批7门课程到300多门动态课程库;公益乐学累计服务职工超350万人次,2023年度课程满意度总体得分97.75分,2023年获评上海市“终生学习新品牌项目”。这些亮眼数据的背后,公益乐学的整个团队付出了哪些努力,在十年发展之中又有哪些改变?他们通过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初心”相伴,永葆对党忠诚政治底色


公益乐学坚持党建引领,创办初期致力于打通职工文化服务最后1公里,为职工群众提供丰富多样的精神生活,并总结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随着项目创新发展改革走深走实,公益乐学把团结引领广大职工群众听党话跟党走贯穿于课程建设全过程。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第一时间推出《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宣贯二十大精神系列课程,面向企业、班组、职工以直播的形式先后在申工社、技能强国-全国产业工人学习社区播出18场次,吸引超19万人观看学习;在首部党章诞生一百周年,面对大家深入学习党史的渴望,公益乐学与市委党史研究室合作,推出《百年党章的真理之路》《历史为什么选择了上海》等10门课程,开展百场送教上门服务,以党建思想不断厚植职工精神内涵。


参与过多门课程,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科研处副处长马婉分享了她的体会,她表示,为了弘扬红色文化,架起听众与红色历史共鸣的桥梁,课程在讲述红色历史脉络的同时,常常以上海的红色建筑为切入点,使听众深深地感到这些红色足迹离我们很近。“曾记得,在讲述共舞台事件中曹顺标烈士遗言的时候,有听众课后很感慨,这么年轻,如果他生活在新中国,该是多么优秀、多么美好的一位青年。每一次与听众的互动,都是红色历史的反响传播,会让我看到红色故事的另一个角度,让我再次被革命烈士的精神所打动。”马婉不无感慨地说道。


“匠心”相伴,厚植劳模工匠精神原色


公益乐学坚持打造“工”字特色文化品牌,不断开发劳模工匠特色课程,将劳模讲课、工匠技艺展示融入乐学课程,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公益乐学带领学员零距离参与劳模、工匠、大咖的剧场展演,如《芭蕾之夜》《江姐》《古琴正年轻》等,将高雅艺术、工匠技艺融入乐学课程进行艺术普及;带领学员零距离看、学、悟大师级非遗技艺,如《“非遗匠心”徐行草编文化体验》《“多彩匠心”金山农民画体验》等寻访课程,带领学员在线随时看、指尖随时学的劳模工匠线上课程,如《“对话劳模”公益乐学艺术党课》直播、《匠心是甜的》等线上课程,其中《工匠馆走出的城市更新魔法师》《榫卯结构与木艺体验》等线上课程,走入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直播间,体现“工”字内涵、彰显“工”字精神。


“精心”相伴,赋予职工文化幸福亮色


好的品牌离不开好的内容,公益乐学坚持优质课程开发不断、课程结构优化不止。从满足职工所需到想职工所想,从十年前的7门首发课程到现如今10大主题300多门动态课程库,从职工想学啥“@乐学”来开班到主动开展需求调研、系统性研发,不断推出《环保黄麻袋彩绘体验》《“悦己容颜”景泰蓝妆镜制作》等“生活美育”主题课程,成为深受职工欢迎的爆款热门。从单一课程服务到菜单式服务,近两年来,公益乐学致力打造“多样化”课程菜单,在原有“职场赋能”“传统文化”“红色传承”“心理舒压”“乐学科普”主题课程菜单的基础上,新增推出“思想引领”“普法教育”“职业健康”“生活美育”“文化导赏”主题课程菜单,做到阵地教学与送教上门按需调配,现场授课与线上云课双管齐下。


“凝心”相伴,培育履职尽责服务角色


公益乐学不断坚持改革创新,开展市级教学点全覆盖的创新发展大调研,详尽分析现状提出四项改革路径、13条对策措施。深化教学点拓展,构建“1+16+X+Y”服务体系,在“1+16+X”的市区两级阵地,公益乐学教学点不断扩容延伸,除了不断对“X”扩容,建立非公企业叮咚买菜、陆家嘴职工服务总站等市级教学点,进一步拓展区级教学分点“Y”,如市北园区、嘉定工业区、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上滨生活广场等25家,丰富基层职工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着力数字化建设,优化线上服务,公益乐学借力智能管理平台线上优势,形成全流程“六单式”服务模式,接入申工社“文化云”、随申办“市民云”,上线“一课一码一问卷”“指尖约课”等功能,借助网上赋能,不断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


(2014年公益乐学首批课程)


精彩十年,

这些可爱的人共筑公益乐学


“当时,我因为爱好,第一次报名了公益乐学的茶艺课程,然后就沉醉其中,自己跟着老师学习了很多的知识。”公益乐学的学员施咏芳在跟随课程后,仍有学习技能的渴望,她在老师们的帮助下,继续在外学习,近些年获得了初级茶艺师,中级评茶员资质,这些日子还在备考高级茶评员,这些变化都是公益乐学带给他们的直观改变。在一家国企中担任党务工作的瞿康辰参加了公益乐学的多期摄影和手工课程后,对他自己的工作也产生了莫大的帮助,他告诉记者:“公益乐学的课程形成了一个影响力很大的朋友圈,老师、学员不仅在课程之上,还会在线上进行沟通交流,不知不觉中,我的业余生活也丰富多彩了起来。”


上海工匠、西式面点师一级、高级技师郁慧在接受采访时对记者说:“参与了那么多堂公益乐学的课程,和各行各业的职工面对面,每一个行业都会有不同的需求,但不变的是他们的求知欲,当我们为繁忙劳碌工作中的他们送去一份来自工会的甜蜜时,我能感受到他们的舒心和满意。”郁慧说,作为上海工匠,为了能让每位参与的职工都获得一次完美的乐学体验,教学团队不断打磨教学内容,不时改进教学小工具,在每个细节里下功夫,反复推敲,力争把每一次公益乐学送教做到最佳。


(《相框冷珐琅画》——服务新就业形态职工)


丰富的课程,专业的师资,联动各区的完备体系,公益乐学像是一张无形的网,“网”住了志同道合的朋友,让他们有了多彩的业余生活。在松江区工人文化宫,去年新建成的区宫拥有了10个专属于公益乐学的教室,每个周六的固定开放日,来上课的职工超过300余人,同时课程也带动了整个区宫的人气,最近几次的周六,进入的人次突破了2000人。松江区工人文化宫主任高蕾告诉记者,除了市宫提供的课程,区级层面也在根据职工不同的需求开发各项新的课程,“比如今年健康养生类和亲子类的课程一经推出后,备受追捧,我们每次抢课都会出现手慢无的情况。”据其介绍,在区宫一年有500节课程,52个门类,如此多元化的选择,也让区宫成为职工们周末的一个重要打卡选项。


同样是在区宫,静安区工人文化宫则通过“静工学堂”品牌,推出5个板块,为职工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2023年,静安区宫探索与静安特色企业多特瑞合作,推出独具特色的沉浸式文化服务体验课程,带领职工们亲身走进品牌企业门店,沉浸式感受香薰精油文化,深入了解企业品牌文化。2024年一季度文化宫与上海九百集团工会合作,开设春天在“拿礼”系列课程,引领职工走进老字号、了解老字号、爱上老字号。此外,通过静安区工人文化宫微信公众号静宫e站线上和线下展示相结合,按照不同的主题分类展示学员作品,并按月更替展示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公益乐学除了在市宫与区宫之间联动外,在去年5月,公益乐学市级教学点进驻了首家新就业形态集聚的企业,叮咚买菜。该企业的工会主席郑贵周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公益乐学的课程一直以来深受职工喜爱,此前由浦东新区区总和市宫配送的课程都呈“秒杀”状态。如今在企业内有了教学点,更能让小哥们有了学习、放松、提高的极佳平台。记者了解到,在叮咚工作的职工对学习成长的诉求很大,尤其对企业文化、沟通表达、sop操作等技能类视频课程需求旺盛,企业方面也会针对这些需求,自己安排课程,秉承实用、简单易懂等的课程开发理念,以学习效果和业务结果为导向,让骑手们可以个性化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


责任编辑:陈恒杨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幸福直通车”驶入青浦赵巷,镇总...

补充医药报销惠工卡、10家健身驿...

松江区职工综合作品(产品)集中展...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