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国家医学中心综合病房楼最后一块地下室顶板浇筑完成,负责此处施工的班组长李小老舒了一口气,“终于按时完成了冲出正负零的任务啦!第一次浇这么厚(3米)的混凝土就能一举拿下啊,不容易!接下来还有更多挑战等着我们呢。”
近日,由中建二局华东公司承建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国家医学中心建设项目——青浦新城院区一期工程病房综合楼等全面冲出正负零(建筑名词,即基础结构施工完成),正式进入地上施工阶段。这也标志着,全国首个综合类国家医学中心离建成又近了一步,而这背后,中建二局“健匠筑医”职工创新工作室功不可没。
防止机械“深陷泥潭”
他们奋战40个日夜“强根基”
青浦水系丰富,自然环境宜人,可没想却成了建设者们遇到的一道难题。翻开项目勘察报告,记者看到这样的记录:施工现场分布有大面积藕塘、河道等明(暗)浜,浅部填土土质较松软。“建设初期,我们便考虑这么重大的工程项目,桩基施工必须用上C105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这根管桩直径达到7米,在上海其他项目建设中,也不多见,但也恰恰因为它的特殊,得依靠大自重的静压力桩机才能把它压入持力层。所以施工现场这样的水乡沃土,很容易让机械‘深陷泥潭’。”职工创新工作室成员之一、项目副总工程师刘一凡告诉记者。
于是,在“健匠筑医”职工创新工作室的牵头下,项目团队组织召开了首场专题技术会议,针对项目“先天不足”问题,从桩基工程施工方案的细化,到对应工程地质剖面图的实地勘察,甚至是施工现场的明(暗)浜区域的网格化划分,工作室成员们都事无巨细地进行了科学规划。而正式进入围护施工阶段后,工作室成员们更是奋战40个日夜不停歇:桩基施工前整个作业区有没有进行过场地平整?施工中动态挖除浜底淤泥有没有配合上?接下来土方换填压实处理是否跟进……一项项一桩桩,通过精细化管理和标准化施工,最终确保了桩基施工安全、高效、有序完成。
不懈追求“最优配比”
建起坚固辐射“防护墙”
建设伊始,职工创新工作室的成员都知道,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国家医学中心建设项目非常重要。“今后,这里将要配备先进的医用直线加速器,它是肿瘤放射治疗中的‘利器’,将为更多癌症病患带去福音。”职工创新工作室的成员之一、毕业于同济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博士李永轩说:“我们都很期待项目的建成。”
然而,却也正是因为这个特殊强辐射源,给建设团队带去了另一个难题——“如何才能有效防止辐射泄漏呢?”于是,“健匠筑医”职工创新工作室又开始了一系列创新措施和防辐射施工工艺探究。
“那时候,我和工作室的伙伴们就以实验室为家,不断尝试混凝土的‘最优配比’”,李永轩回忆:“经过一周的实验论证,我们才最终定下用低水化热水泥、河沙中沙、5-25连续级配碎石、粉煤灰等材料,再添加微膨剂级缓凝减水剂,调配出的高强度混凝土方案。”
然而,实验室浇筑的超厚混凝土结构最大厚度达到了3米,在浇筑过程中,想要防止混凝土产生离析,还得动脑筋花力气。“要不,试试整体分层法浇筑?”有人提议。于是,从实验室到正式建设场地,施工班组成员们,一棒接一棒坚持连续浇筑一天一夜,李小老感叹:“终于啃下了超厚混凝土这块‘硬骨头’。”
记者了解到,在工程建设当中,建设团队遇到的困难远不止于此。但正是因为勇于创新和自我挑战,才让中建二局建设者在创造精品工程的过程中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
“未来,我们还将持续优化施工流程,强化安全管理,严格质量管控,确保项目能够按时、高品质地完成,为医疗卫生领域的‘国之重器’早日建成贡献中建力量。” 项目执行经理张紫仲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