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是否愿意当一名工人?—— “改革绕不过去的坎儿”调查之一:产业工人的社会地位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张锐杰 发布时间:2024-12-22 13:04

摘要: 今天,你是否愿意当一名工人?

编者按


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的主体力量,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骨干力量。


今年10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了许多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创新举措,为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


《意见》中重要创新点的提出,正是基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还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和挑战。而这些问题和挑战,是壮大产业工人队伍必须跨越和征服的坎儿。近日来,劳动报社联合上海市总工会微信公众号“申工社”发起上海产业工人队伍问卷调查,并深入企业、一线调研采访,了解其中痛点,与产业工人们一起寻求破解之路。


今天,你是否愿意当一名工人?

“改革绕不过去的坎儿”调查之一:

产业工人的社会地位


根据《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至2025年,中国制造业10大重点领域的产业工人需求缺口将近3000万人,缺口率高达48%。


缺口如此之大,是否意味着想去当工人的人并不多?


记者调查发现,当前产业工人“被岗位需要与还不够高大上”的颇为尴尬的社会地位,或许就是一些年轻人“逃离工厂”背后的纠结。在参与本次调查的6254名受访者中,超四成受访者认为,与产业工人的重要性相比,他们在社会上的地位偏低。另有超四成受访者认为产业工人社会地位一般,两者相加达到了八成多。


调查:

近半数受访者认为产业工人地位偏低

但多数人也认为“一技在手,有饭吃”


在大众的观念中,如今产业工人的社会地位如何?他们的画像是怎样的?在本次调查中,43.22%的受访者认为,当前产业工人在各行各业中的社会地位偏低,与其重要性还不匹配。有42.69%的受访者认为其地位一般,属中等水平。仅有14.09%的受访者认为,产业工人的社会地位较高。


(仅有14.09%的受访者认为,产业工人地位较高。)


“宁愿送快递、送外卖,也不愿意进工厂”,已成为当下一个普遍现象。本报之前的一份调查曾显示,仅有6%的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未来成为一名产业工人。上海市劳模,来自上海电气液压气动有限公司的数控调试工陈勇曾坦言,大部分一线工人薪资待遇不高,生活成本高的问题,让年轻人不愿意当产业工人。全国劳模、来自中国电信上海公司的徐珺曾说过一个困境:在填写孩子履历表时,因为没有评过工程师不能填写,“高级技师”又不算职称。一张小小的表格,“职称”二字折射了社会对于产业工人、技能人才的忽视。


在年轻人们看来,工作环境艰苦、工作内容枯燥、薪资报酬高不过坐办公室的、发展前景有限、成长通道较窄……这些关键点使得产业工人的吸引力严重不足。在本次调查中,受访者普遍认为,收入待遇不高、晋升通道有限等,就是产业工人社会地位不高的直观体现。有5159名受访者直言,提高收入待遇,可以“让工人吃香起来”。


(有36.34%的受访者认为,产业工人虽然社会地位一般,但是“有一技在手,是有饭吃的职业”。)


不过,在社会地位较低之外,受访者们似乎也看到了产业工人绝对优势的一面。在“你认为当前产业工人队伍的画像是怎样的?”这个问题中,有36.34%的受访者认为产业工人是一份“有一技在手,是有饭吃的职业”。正如一名网友“Augustine”在留言中表示,虽然有人认为未来工人的工作会被机器取代,但机器也需要人操作、运营管理,这个角度上说,未来的工人也是坐办公室的。“新兴行业的发展会替代旧岗位,也会创造新岗位,有技术就有饭吃,越老越吃香,关键还是要产业工人自己与时俱进。”


观点:

有作为才有地位

产业工人发展“天花板”一样可以打破


对于身处产业工人队伍中一员的“当局者”们,他们如何评价产业工人的地位?记者采访了一些来自一线的产业工人代表,在他们的经历中,产业工人的当前和未来有着另一番画像。


2008年,从清华学士、研究生、博士毕业的谢邦鹏选择到国网上海浦东供电公司做一名电力工人,彼时,这个令人意外的选择,伴随着许多不理解的声音:“三清博士”做工人,是否有一些浪费?但谢邦鹏不这么认为,他坦言:要成为一名电力生产专家和电力技术应用先行者,就得从一线工人做起。


2023年,作为全国10名“最美职工”之一,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上海爱登堡电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电梯研发部副部长潘阿锁走进中央电视台,那一刻,他觉得,这是成为一名产业工人最自豪的瞬间之一,是对他努力的认可。他告诉记者,近年来社会各界对工人的支持,各类政策和举措的推出,产业工人的地位在不断提升。“以我所在的行业为例,现在最优秀的工人的收入待遇和管理岗位相比只好不差。”潘阿锁用一组对比佐证了自己的观点。


上海工匠、上海电气集团上海汽轮机厂“移动工厂”负责人庄秋峰长期关注“产改”消息。近年来,他最大的感受就是“技术工人的学习交流平台越来越宽,职业晋升渠道也更加多元畅通。”在上海电气2022年启动的首期“3+3+3”技术工人培养劳模工匠研修班中,他成为首批收获毕业证书的24名学员之一。他说,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让技术工人进入成长成才的“黄金时代”,期待更多好政策让技能人才出彩出圈。


破题:

收入待遇、政治地位、晋升通道……

确保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需多方合力


如何更大规模地普遍提升产业工人的社会地位?此次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的出台,就是让产业工人们有作为,更有地位,推动他们在新时代舞台“唱主角”“站C位”。《意见》提出9个方面27条举措,从强化思想政治引领、保障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完善技能体系、健全职业发展体系、维护劳动经济权益、搭建建功立业平台等多个方面,破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绕不过去的几道坎。


在保障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方面,《意见》中特别提及,落实保障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的制度安排。引导产业工人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有序参与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基层治理;建立健全各级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委员会,发挥国家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地方政府和同级工会联席会议制度作用,把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列入重要议程;要加强对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的宣传引导,营造崇尚劳模、尊重劳动、尊崇工匠的社会氛围。


而在上海,记者发现,近年来,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上海产业工人的地位正逐步提高:“新八级工”制度的推广,打破了原本成为高级技师就遇到的“天花板”;上海市总工会评选评比宣传“上海工匠”,举办“劳模工匠进校园”等活动,让一线工人成为年轻一代的榜样和偶像;上海各级工会与上海开放大学等高校合作探索“不脱产上大学”,给产业工人另辟蹊径,助力学历、学识双双提升……


面向未来,多方协同,共同提升产业工人的地位,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责任编辑:李成溪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冬至日快递小哥唇齿留有饺子香,头...

闵行区“美丽课堂”开启2.0配送...

覆盖超8万名干部职工,铁路上海局...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