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延迟退休政策的逐步推进,如何优化具体制度设计、保障延迟权益,如何解决政策衔接中的问题,是我今年履职的核心关切。”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熊猫机械(集团)有限公司采购经理李丰为一个“新”群体发声:随着延迟退休政策实行,不少一线职工的退休年龄已开始延迟,但原有的上岗证年限仍被卡在60周岁,令一部分就业者面临“无证上岗”的尴尬。
记者调查发现,部分行业的年龄限制与新政存在脱节的状况:如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电工的资格证书在60岁失效;施工工地入场需要实名认证,60岁也是系统的一道坎……想继续工作的劳动者无法工作,用人单位也有安全等方面的顾虑,这段“年龄差”的尴尬,让企业、职工都进退两难。
退休延了
上岗证却失效
“60周岁内,证书是有效的;但超过60周岁,证就没法复审了。”
作为一名来自基层一线的人大代表,李丰长期关注一线职工的权益,之所以关注到延迟退休政策带来的影响,正是来自他身边一线职工的真实经历。原来,李丰公司有一名60岁的资深电工,退休后,由于操作证到期,这名“老法师”只能在现场指导,不能实际操作。李丰随即开展调研,发现这样的“窘境”不止存在于电工,在焊工、运输行业等,也普遍存在。
“现行《安全生产法》规定:电工、焊工、高空作业等人员,经过安全生产管理部门的考核合格后,取得国家统一的特种作业人员证,才可以进行相应的工作。而特种作业从业条件之一,就是在国家法定的退休年龄内。”李丰表示,正是因此,男同志年满60岁不能再参加证件复审。“即使他延迟退休,仍有工作能力,但职业资格证书的失效,导致他们没法继续上岗作业。”
记者调查发现,李丰所说的这种现象,并非个例。以道路运输从业者为例,随着公安部对《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进行的修订,自今年1月1日起,大中型客货车驾驶证的申请年龄上限由60周岁延长至63周岁,大中型客货车准驾车型的年龄上限由60周岁延长至63周岁。
但是,在另一方面,作为客货车司机从事运输工作的另一大必备证件,从业资格证的年龄上限仍维持在60岁。不少司机曾对媒体表示,驾驶证年龄上限的放宽曾让他们看到延长职业生涯的希望,但由于从业资格证的年龄限制,即使保持着良好的身体状态,也无法继续从事运输工作。
针对这一问题,记者致电12345热线咨询,得到的答复接近。据上海交通委职业资格中心的工作人员回复称,目前交通运输部的政策还没有出台,从业资格证的有效期依然是60周岁,目前司机上路依然需要双证齐全。工作人员表示,无法预估文件出台的大致时间,可从“上海交通微培训”的公众号获取最新消息。这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新政未明确之前,若已到达法定退休年纪,建议先行办理退休,待相关政策文件出台后再按新政执行。
同样在近期,2月26日,铜川市人民政府官方网站发布的《关于道路运输从业人员资格证申办年龄上限暂未延迟的提醒函》也提到,依据《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管理规定》,经营性道路旅客/货物运输驾驶员需取得道路运输从业人员从业资格证,均明确要求年龄不超过60岁。该提醒函建议,已满六十周岁的从业人员暂停从事道路运输工作,待政策明确后,再规划职业安排。
被实名认证系统“拒收”
高龄工人无法进入工地
类似的情况,也困扰着部分施工类企业。某施工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公司从事的是专业工艺施工,因此工人相对稳定,均签订劳动合同。但是根据业主方的要求,工人进场施工均需实名制,此前已发生过超60岁的工人无法实名制认证的情况。“按照新规,这名工人是60岁零1个月退休,但由于实名制要求,他无法登记入场,最后一个月我们只能将他转为公司后勤过度。”该负责人表示。
这名工人的遭遇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2019年,上海市住建委等部门发文,明确要求禁止18周岁以下,60周岁以上的男性和50周岁上女性,从事建筑行业的施工。2021年5月17日,上海市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总站官方微信公众号“安监质量党建”发布《关于规范本市建筑工地用工年龄的工作提示》,再次重申:建筑施工企业禁止以任何形式招录或使用60周岁以上人员进入施工现场从事施工作业。
记者从多个渠道了解到,建筑工人进场施工前须录入实名制信息,或录入企业自行开发的系统、或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官网,并在全国建筑工人管理服务信息平台上登记。不符合年龄要求的工人无法录入实名登记系统。
上述政策文件的出台,一是考虑到高龄工人的高死亡率,二是通过实名制管理,防范欠薪。如今,两相叠加之后,却让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陷入困境:对部分体力尚可或更加需要技术的工人来说,一纸禁令成为他们继续工作的“拦路虎”。对用人单位来说,想继续工作的高龄工人不一定适合一线,用也不是,不用也不是,进退两难。
该负责人最后坦言,此类情况目前并不多,但长此以往,无论对个人还是企业都是隐患。“我们行业里经验很重要,老职工想多做一段时间也没有办法。从我们企业来说,不可能所有人都转后勤。”
专家建议:
跟进调整政策创造就业环境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适度放宽高龄人员继续参加就业的年龄门槛也是发展银发经济的一部分。”上海劳达律师事务所律师石广先告诉记者,从业资格证、工地实名制等政策出台,是由不同的上级主管部门制定,均有各自的考量。“比如电工等特殊工种,考虑的重点或许是安全风险。”他指出,随着国家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相关岗位、工种从业的年龄限制若不随之配套调整,势必会导致这样的“尴尬期”产生。因此,他建议,相关工作、岗位的年龄限制条件的配套政策也应及时进行调整,以保证相关政策之间的有效衔接。
战略人力资源专家瞿剑峰认为,对于用人单位来说,达到原定退休年纪的高龄劳动者是一种宝贵的资源,面对这部分人群继续工作的需求,他建议,用人单位可以结合行业情况,推行“企业大学”“合伙人制度”“行业研究院”等机制,让有经验的老师傅赋能年轻人,又比如可邀请他们成为行业智库,为年轻人“传帮带”,通过这种方式填补一线工人延迟退休后的“尴尬期”。
所幸的是,政府部门也关注到这些高龄职工的“尴尬期”,正在努力为他们创造条件,目前已有一部分探索尝试。“可以通过每年复审的方式,确保延迟退休的工人能够继续合法合规地工作。”李丰在全国两会期间也呼吁,各部门尽快同步修改相应规定,为劳动者们补上“年龄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