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古桥的“全身照”,打捞居民的童年记忆,上海交大师生顶溽热探寻朱家角“遗产社区”之路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李成溪 发布时间:2025-08-08 15:28

摘要: 上海交大师生顶溽热探寻朱家角“遗产社区”之路。

【头图:游猎(左)和冒佳洋(右)在东井亭桥对朱家角古镇进行航测】


       


位于淀山湖畔的朱家角古镇,河道纵横交错,一栋栋明清建筑依水而立。登上放生桥远眺,一幅“人家尽枕河,水港小桥多”的沪派江南图景尽收眼底。


朱家角鸟瞰图 ■摄影:冒佳洋(无人机摄影)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游猎,带领暑期实践团队在青浦区朱家角镇开展了由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名城研究中心发起的“行走名城——古镇调研”社会实践,冒着溽热走街串巷,访谈居民游客、记录房屋街道,最终通过调研报告的形式,探讨“遗产社区”可持续路径,为朱家角古镇保护和社区规划提供一手资料。


游猎和冒佳洋对放生桥进行航测


现场不见卷尺

无人机测绘助力文化遗产保护


横跨漕港河的放生桥被称为“上海第一桥”,始建于明隆庆五年,距今已有450余年历史。游猎团队的研究就从这座“上海地区现存最大五孔石拱桥”开启。


记者见到游猎时,他正在指导实践团团长冒佳洋对1.8平方公里的朱家角古镇核心区进行航测。与传统的测绘现场不同,他们手中的工具,不是卷尺和测绘仪,而是一台操纵无人机的遥控器。此时,他们正聚精会神地“指挥”无人机拍摄采集朱家角古镇空间数据。


无人机拍摄的朱家角古镇全景画面


放生桥上游人如织,时不时从乌云中冒出头来的太阳,令人酷热难耐。游猎告诉记者,飞无人机就怕信号不稳,还有起飞降落的安全也特别重要。因此,他们必须得选择一个相对空旷且无遮挡的户外环境进行飞行。记者看到,在太阳直射下,汗水顺着额角淌进冒佳洋眼睛,由于双手要操纵手柄,他无法擦汗,只能眨了眨眼,继续测绘。“随着科技进步,古建筑保护工作方面,已经广泛借助无人机来完成测绘建档工作。”游猎介绍,后期,他们将使用此次无人机拍摄的上千张照片、视频对朱家角古镇进行三维建模。“模型建好后,轻点鼠标就可以查看古镇的各个细节之处,就像是把地面上的实景复刻进了电脑。放大模型,古镇民居房顶上的瓦片,墙上的门窗样式都能清晰看见。”


为了达到这一精度,他们在拍摄采集地面数据时,不仅要拍摄全景,还得从多个角度拍摄地物的纹理信息。冒佳洋补充说:“比如我们所站的这座放生桥,不仅要采集桥面的照片,桥下孔洞的细节也得捕捉。这对于无人机飞手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否则,穿越较为窄小复杂的桥洞时就有可能‘炸机’。”


游猎(左1)、赵钰璇(左2)和居民开展访谈


走街串巷做访谈

还原居民记忆中的朱家角


朱家角水系发达,自古以来商贾繁荣,酒肆茶楼几乎日夜营业,旅游资源得天独厚,2004年被评为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这里的一大特点是居民、游客混杂,民居、景点交错,走进景区‘烟火气’‘市井气’味道浓郁,这是以历史人文为主题的景区最宝贵的资源。但另一方面,如果关系处理不好,确实居民、游客有可能会互相掣肘和干扰。”游猎说,上规院为这次社会实践定的主题是“遗产社区”,是一个非常好的理念。在他看来,“遗产”和“社区”是双向奔赴的:遗产为社区提供独特活力,社区为遗产提供原真性和持久生命力。“过去比较流行的赶走原住民建景区,抑或是过度商业化开发都不利于遗产的持久保护,这样的开发模式也不利于朱家角古镇长久发展。”


游猎(右1)、赵钰璇(右2)、刘淑婷(右3)和居民开展访谈


“旅游发展到今天,游客对千篇一律的古镇产生了审美疲劳,更对杂乱无章、拆真建假的古镇开发行为难以苟同。朱家角景区有原住民是一个很好的优势,应该抓住这一特色活化社区,找出一条遗产开发的新路子。”他和实践团此次到访,除了为古镇做测绘,还有一个重任便是带领学生开展访谈,广泛收集居民意见,保留古镇里原有的建筑和风貌的同时,还原出居民记忆中的一棵老树、一座老桥、一栋老房子,营造独特性。


当天,游猎和实践团成员赵钰璇、刘淑婷,把访谈重点聚焦在了背街小巷。“这边离景区有一段距离,原住民比游客多。前面正好有个小卖铺,我们去问问他们的想法。”


游猎在朱家角古镇和居民访谈,后背已被汗浸湿


或许是工作日加之天气炎热的缘故,这条街上游客稀少,店家在柜台里打起了盹。这家门牌号为东井街41号的小卖铺没有店名,不大的店面颇有上世纪国营商店风格。“老板,来几瓶水。”身上已被汗水浸湿的游猎为了让访谈顺利进行,用消费和老板套起了“近乎”。“能留在这里的原住民基本都是上了年纪的。我们现在买菜太不方便了,要到两公里外的地方,年纪大了真的走不动,我很希望在这里开一个菜市场。”访谈中,原著民向游猎叹起了苦经。“这些就是我们在未来规划中要解决的原住民和游客之间的矛盾。作为旅游景区,菜市场实属多余,若作为一个社区,菜市场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记者注意到,居民提出的诉求主要集中在就医、上学、买菜、停车不方便,还有一位80多岁的原住民说,原来东西井街沿河区域,各家各户都盖有廊棚,下雨走在路上不撑伞也不会被淋湿,后来廊棚被拆除了,希望古镇在后续改造时能恢复出来。


上海交大设计学院“行走名城——古镇调研”社会实践团和接受访谈居民合影 ■受访对象供图


“在古镇保护中,遗产和社区不是割裂的,而是一个有机整体,既要吸引游客打卡,又要方便居民生活”。如今,已经结束调研的游猎,正和团队成员抓紧时间整理素材,撰写研究报告,为朱家角古镇保护以及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提供支持。“建成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资源,遗产保护不能算眼前账,而是要算长远账。古镇未来的保护更新,一定要跳出同质化困境。通过遗产保护与社区生活的共生、游客与居民的互动,实现遗产社区可持续发展,让古镇在保持原真性的同时,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摄 影:展翔
摄 像:李成溪
责任编辑:李轶捷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让劳模有个清凉舒心的夏天,青浦区...

趣味实验点燃科学热情,郊外研学解...

高温天注意身体预警信号!中通快递...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