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岗位热度/暴晒指数:★★★★
职业:导游
地点:古猗园
人物:导游甄真
采访当日气温:36℃
上午八点半刚过,古猗园北门已开启,热浪裹挟着荷香扑面而来。导游甄真喝了口水,快步走向大草坪展区——这里是第十二届上海荷花睡莲展的主展区,今年新获得国际登陆荷花品种‘猗莲悠梦’,已进入最佳观赏期,花瓣正由深粉向黄白渐变,早早就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摄影爱好者驻足。
入伏后,上海接连高温,即便是绿树掩映的古猗园,依旧热气蒸腾。甄真直言:“这座拥有五百余年历史的江南名园和我们园内的职工们一起,不仅经历着高温‘烤’验,还要‘应对’高人气荷展带来的高客流。”
烈日下坚守:与高温“赛跑”
上午十时,日头渐烈,甄真带领一队亲子团正在盆景园内鉴赏碗莲盆景。感觉气温越来越高,甄真转向游客:“看完这里的展品,我们先去梅花厅看印章展,那里有金石篆刻的‘出淤泥而不染’主题作品——室内展厅温度比户外低,更惬意些。”
花展期间,这样的“随机应变”时时考验着导游们的灵活性,甄真笑称是与高温“赛跑”。她手臂上的挎包比往年更沉了些:除了夏日必备的驱蚊喷雾外,还备了荷展专属导览的重点笔记,标注着所有就近的室内展厅与喷雾点位置。导游的讲解词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前方逸野堂很凉快,那边的匾额制作还复原了大书法家董其昌的题词,是非常高超的非遗技艺,大家可以欣赏一下……”
望向摇曳的荷花和如织的人群,甄真将手中的小风扇调到了最高档位,但吹出的风都是热的,不一会儿,她背后的工作服便洇开深色汗渍。
一边擦汗,一边微笑讲解,甄真还需紧盯游客动向:“大家不要触碰莲花哦。”她说:“我要一起守护这些美丽。”发现年幼的孩童调皮地伸出双手时,她会立即启动“温柔拦截”:“小朋友,这个不要摘哦,等下姐姐带你看会变‘魔术’的荷花好不好?”
清凉补给站,撑起防护伞
送走上午第一个亲子团,甄真走向北门处新开设的导游休息点暂作调整。“为了让我们就近找到休息的地方,园里今年又新增了一处休息点位,也方便我们给接下来的团做准备。”
此时,气温渐高,散客们纷纷行至亭台楼阁间避暑,回廊上,一下子涌入许多人。廊檐下,新装的风扇持续输送凉意,游客们稍作歇息,饮水吃点心后,再次踏上游园之旅。一旁,保洁员王阿姨利索地收拾着地面,“一张纸巾、一个空水瓶都不能落下,天热了,我们更时时刻刻紧盯。”
今年,园内除了给保洁和绿化、水体养护工人准备遮阳帽、冰袖、艾草蚊不叮和运动水杯等防暑用品外,保洁员还配备了人手一台挂脖扇。“这个挂脖扇虽小,但吹起来很凉爽!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王阿姨说,而分设在园内各处的5座保洁休息室,风扇常开,方便他们就近休息,提升防暑实效。
“气温超33℃时,我们会根据游客量和道路卫生状况灵活调整作业时间,增加高温时段休息时间,适当降低作业频率,让职工们劳逸结合。”古猗园相关负责人表示。
全天候守护:只为明日荷更艳
甄真告诉记者,即便是暑热,但荷展和暑假带来的高客流更胜以往,包括她在内的园区4位导游,每日接待的客流都不下50人次。她透露:“最高峰还有过一个70人团,天气太热,我们会提前根据不同人数制定不同路线,以备不时之需。”
傍晚时分的古猗园迎来最惬意时刻。风掠过荷花,也吹拂着不舍得离开的游客。坐在休息室里,甄真翻看手机相册:画面里穿汉服的游客在喷雾中拍摄“寻找荷花仙子”大赛素材。“明天也许会更热,讲解要再多做些准备。”甄真说。
迎来送往一批批游客,此时,职工们的忙碌也未停止。
保洁员王阿姨提着工具桶和特制的拾取夹穿梭回廊,她告诉记者,“高温天空瓶量增加很多,我现在都收拾好,明天开园才能更整洁干净。”
另一边,绿化养护师陈师傅再次进入大草坪核心展区。“荷花今天还要再修剪一下,花开得好,不仅靠温度,还有日常养护。”他手持软管,水流化作细密雨雾洒向花苞。比起白天炙烤,傍晚时分已是他们工作的“黄金时段”……
在这个炎夏,比荷花更动人的,是让满园荷莲始终亭亭玉立的忙碌身影。暑热渐消,古猗园守护者们依旧火热忙碌着,他们的身影与五百多岁的古猗园融为一体,成为盛夏里绽放的最美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