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尖轻抚过新书封面,白发苍苍的俞敏仿佛触碰到父亲俞秀松百年前在异国油墨间奋斗的身影。这一刻,3000万字的“革命呐喊”终于穿越时空,回归故土。
2025年上海书展现场,当《海外珍稀文献〈工人之路〉辑录》(五卷本)新书揭幕时,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名誉副会长、俞秀松烈士之子俞敏,心中感慨万千。五本厚重的书籍,记录着包括他父亲在内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苏联的奋斗历程,也凝结着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等历时七年的跨国寻档征程。
数十万华工的精神灯塔
新书发布仪式上,随着俞敏的讲述,《工人之路》和它被发现的来龙去脉,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是一份分量极重的报纸!1922年3月1日创刊的《工人之路》,在苏联远东地区持续出版16年,跨越中共二大至六大等重要历史时期。这份中文报纸由苏联远东党委和工会主办,中共发起组成员及中国共青团创始人之一俞秀松,便曾担任《工人之路》报社副主编。早期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何今亮(汪寿华)、周达文、华林、任作民、嵇直,二七大罢工时《真报》编辑张孑余等人,更是先后在《工人之路》报社担任主笔、编辑、栏目主编等职。
作为迄今发现的办报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的海外中文报刊,《工人之路》从半月刊发展为双日刊的四版大报,最高印数一度达到6800份。成为教育、团结、引领数十万旅俄华工的革命阵地和精神灯塔。这份贯穿中国共产党创建到抗战前期的报刊,是中国共产党在远东的舆论重要宣传阵地。
《工人之路》刊载了许多关于中国革命前途、方法、过程的讨论,包括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与策略、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国的社会矛盾和大量的中国革命的人物、事件等文字。海外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心向祖国、关注中国革命、坚定的理想信念成为该报的主流倾向;文体多样,如大量的社论、政论文,也有因为面向基层刊登了许多文艺作品,有诗歌、话剧剧本、漫画、木版画等,发挥了面向基层华侨华工的政治宣传和社会动员之作用,展现了中国革命史上诸多的历史细节。
然而,这份重要的报纸后来竟湮灭无踪,直至20世纪90年代,随着在苏联肃反扩大化中被冤杀的中国革命者俞秀松的平反昭雪,才逐渐为世人所知,从而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多部门联合的寻档接力
发布会上,俞敏讲述了跨越二十余年的追寻:“1996年,我在俄罗斯图书馆初见《工人之路》,当时只关注父亲俞秀松担任副主编的零星记载。”这位烈士后代坦言,那时对报纸的整体价值“心里没底”。
作为中国共青团创始人之一,俞秀松的名字与周达文、梁柏台等早期革命者,共同镌刻在《工人之路》的编辑团队中。2016年起,俞敏带着未解的心结再赴俄罗斯,在故纸堆里不断挖掘,发现了李大钊遗著、邓中夏悼文等珍贵史料。
“也正是这一发现,触发2018年三部门联合寻档行动!”尽管在不同的场合聊起这份寻踪故事,但说到动情处,俞敏还是很动容。次年,该项目被纳入上海“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也就是那一次,团队从俄罗斯采集回首批600余件1924至1932年间的报纸扫描件。
而在今年书展期间发布的五卷本《海外珍稀文献〈工人之路〉辑录》,则是历经多年的讨论、编辑、校对,最终得以出版。
实际上,上海党史学界很早就认定这份报纸的独特价值,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尤其是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和上海音像资料馆等单位,以及俞敏先生和中俄各方人士的共同努力下,2018年寻档工作正式启动,团队4次奔赴俄罗斯,行程十几万公里,到访莫斯科、圣彼得堡、伊尔库茨克、鄂木斯克、赤塔、海参崴、伯力等地,遍寻图书馆、档案馆、展览馆,还与国内党史部门、有关档案机构合作,发掘各地史料。2025年7月,五卷本的《工人之路》辑录才最终得以面世。
千期报刊中的历史密码
此前在中共一大旧址举行的史料鉴定会上,十余名专家便从搜寻回的《工人之路》浩瀚文献中梳理出400余条重大发现。泛黄的纸页间,李大钊遗著诗歌《进攻》首次重现。
“研究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最缺的就是第一手资料,尤其是党的早期历史。《工人之路》相关史料的发掘填补了很多空白。”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徐光寿曾感慨道。
当邓中夏《呜呼,彭湃同志之死》的泣血文字、俞秀松《工农通讯员和下级刊物目前几个战斗任务》的工作指示、萧三《八百勇士赞》的慷慨诗篇相继在《工人之路》史料中被挖掘而出,史料鉴定会的与会者无不被震撼。这些尘封的文献,为中共党史、共运史、工运史、华人社会史等研究领域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这批史料“对我们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角度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岁月具有特别意义”,上海市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徐建刚曾这样评论。
而在今年的书展发布会现场,聚光灯下的五本文献辑录显得尤为沉甸。俞敏轻抚书名,追忆往事:“这些文字印证着早期共产党人的国际主义视野,他们虽身在异乡,心系故土革命。”
这份情感共鸣在时空交错中愈发强烈,随着新书发布,沉睡的3000万字革命记忆被重新激活。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也宣布,后续还将推出全部影印本。“这些文字不是冰冷的史料,”俞敏对身旁的读者说,“它们承载着一代人救国救民的热血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