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女职工生育意愿调查”系列报道之三——职工家庭期盼更多政策合力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张锐杰,梁嘉蕾 发布时间:2025-08-22 17:07

摘要: “上海女职工生育意愿调查”系列报道之三——职工家庭期盼更多政策合力。

人口发展,国之大者。近期,我国多项生育政策密集出台,放眼全国,各地的产假新规、生育补贴政策也相继发布。这些变化传递出明确信号:一个更加完善的生育支持体系正在形成,回应着万千职工家庭的期待。


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部分女性开始重新评估生育计划,也从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企业的顾虑。但是,记者梳理发现,对于生育支持政策,职工个人和企业都有更具体的期盼:由上海市总工会官方微信公众号“申工社”发起的“上海女职工生育意愿调查”吸引了过万人参与,有千余名受访者就表示,期盼更多生育支持政策。对于企业而言,迫切需要明确的指导和规范,为政策的落地提供执行标准。


职工期待:打钱最实在

希望支持政策多样化


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共识的今天,我国正积极探索符合国情的支持路径,在弹性工作制、生育保险、税收优惠、住房补贴等方面持续发力。从国家级一揽子支持生育的重磅政策陆续落地,到今年8月上海推出的重磅生育支持新政,实施女职工产假社保补贴,通过“生育友好岗”+“产假社保补贴”的政策联动,助力女性高质量充分就业……从职工个人的诉求,到企业的顾虑,新政正在为迈向生育友好型社会扫除障碍。


除了上述政策之外,职场女性的生育“愿望单”还有哪些?


日前上海市总工会官方微信公众号“申工社”发起的“上海女职工生育意愿调查”中,关于“与生育相关的政策支持,哪些是你急需的?”这一问题,五分之一的受访者选择了“打钱最实在”,即各种补贴。职工群体期待,以真金白银的财政支持减轻生育带来的经济压力。


“经济安全感”无疑是职工面对生育时的重要考量,与此同时,在该道多选题中,“托育、早教的带娃服务”“延长产假+陪产假”“严查职场歧视”“生孩子少花钱的医疗福利”“宽松的教育环境”等选项得票数相当,约获得6000余票,在职工们看来,对生育支持政策方面的诉求是多样化的。


育儿补贴适当缓解了经济压力,也有一些职工担心,补贴赶不上育儿消费的水涨船高,“国家发放育儿补贴,结果却发现奶粉、托育机构全线涨价。”幼儿养育既是家庭的私事,也是国家的公事,该职工进一步建议,“应该从供给侧解决问题,建设公立的托幼机构给年轻人兜底。”


此外,呼吁现有政策真正落地、覆盖更多人群的声音也不少。此次调查中,一些职工希望,将现有政策落实好,让好的政策切实惠及职工。“育儿假已经推出几年了,但在我们企业还不能享受这个福利,希望抓紧落实。”


某贸易公司女职工小张说:“我觉得生育友好岗的概念很好,希望怀孕期间也能有弹性工作制,比如错峰上下班,避开通勤高峰。”


构建生育友好型工作环境

企业期盼更明确的指导


如何构建更完善、更具可操作性的生育支持体系?来自人口研究领域以及法律界的专家也纷纷建言献策。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茅倬彦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育儿补贴可以直接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虽然不能完全覆盖育儿成本,但可以在关键阶段起到托底作用,减轻年轻家庭抚养焦虑。他也坦言,仅靠经济补贴难以从根本上扭转生育趋势,必须与托育服务、家庭支持、性别友好制度协同推进,才能形成系统性支持体系。


“目前推出了一系列支持生育的政策,但在执行过程中,需要更具体的指导和规范。”上海市总工会法律服务志愿团成员、上海徐松婷律师事务所主任徐松婷告诉记者,部分生育支持政策在执行阶段遇到了标准不明确、缺少参照案例等实际困难,这对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种负担。“以目前推行的生育友好岗为例,企业设置生育友好岗后,职工的弹性时间如何衡量?工作量如何计算?是否调整到生育友好岗,企业与职工该如何协商?这些都是很具体的操作问题。”她坦言,鼓励生育友好岗不能一味要求企业设置,这会给企业增加负担,“建议相关部门出台更加明确的规范和指导,这样才能从法律层面确保企业在执行中有明确标准,从而实现企业和职工双方的双赢。”她也建议,如果企业推行了生育友好方面的政策,可适当给予这类企业一些政策补贴,缓解企业压力。


徐松婷还建议,在制定和推行政策时,细化方案,兼顾职工和企业的诉求,如对于二胎、三胎家庭,适当给予爸爸更多陪产假,“职工是否愿意生育,陪伴成本也是考量之一。很多爸爸在陪产假用完后,遇到孩子后续打疫苗等情境,会在请假时有顾虑。对于二胎、三胎家庭,这样的矛盾更为突出。在没有政策支持的情况下,无形中将育儿的压力转移给了母亲。”


低生育率是世界性难题

全球鼓励生娃各出妙招


当前,低生育率已是世界性难题。记者梳理发现,与我国一样,许多国家持续将“投资于人”作为战略重点,推出了一系列提升生育率的政策措施,这些措施可以借鉴。俄罗斯的做法非常直接,政府对生育第二胎、第三胎及以上的母亲一次性提供约5.1万元人民币的现金补贴。实践证明,现金激励政策实施后,俄罗斯的生育率出现了明显上升。


但在日本等低生育发达国家,单一财政刺激的长期效果有限,难以持续提振生育率。需要制定更为全面和灵活的政策组合机制。例如,瑞典、韩国等国家通过津贴补助、减租减税、减免子女大学学费等政策组合拳来降低生育成本。


综上所述,各路政策持续向好,从真金白银到产假社保,再到企业支持、反职场歧视,多方协同、疏堵结合,各路政策打通配合,才能真正纾解育龄职工的多重压力,构建可持续的生育友好环境。


责任编辑:李轶捷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工会有爱,“暑”你最棒,本市各级...

东方明珠新媒体工会启动新一年劳动...

2025年“闵行工匠”评审发布会...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