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上海记录“在册”的野鸟种类增至534种(22目82科259属),占全国鸟类种数的35.2%。其中部分新增的种类,很多都是由上海野鸟会中的观鸟员记录到的。上海野鸟会负责观鸟的工作人员大约有30余名,他们每个月穿梭在上海的郊野公园、湿地滩涂,用相机和望远镜仔细记录观察到的种类。在上海夏末一个38度的酷热天气里,记者跟随上海野鸟会副会长杨志栋一起,前往滨江森林公园,做一日观鸟员。
短短两小时
便记录到20余种
早八点,记者跟随杨志栋来到滨江森林公园的入口处。杨志栋观鸟20余年,是上海经验最为丰富的一批老法师。他告诉记者,如果能够更早地进入公园,其实效果会更好,“6点左右是鸟类活动比较频繁的时间段,现在天气炎热,鸟类活动本来就相对少一些。夏天对上海的鸟类记录来说是淡季,一般高峰期在4-5月以及10-11月。”虽说8月是观鸟淡季,但对于野鸟会的工作人员来说,每个月的观察记录必不可少。
刚进入滨江森林公园的一片大草坪,杨志栋和同伴“青虫”便发现了白鹡鸰。这种鸟类大多时候在地面活动,在地面的行走步频特别快。同伴“青虫”此时也拿出记录本,写下鸟类的名称,然后划正字代表观测到的数量。
作为观鸟员,杨志栋一般随身装备双筒望远镜、单反相机、便于悬挂器材的背心、笔记本等。“在观测水鸟的时候,我会换成单筒望眼镜,距离能看得更远,观测林鸟使用双筒的就足够。”观测当天,早上9点不到,气温已经超过35度,走在全无遮挡的滨江森林公园里,虽然戴着防晒袖,遮阳帽,但两位观鸟员早已满脸冒汗。但对他们来说,今天的工作刚开了个头。
林志栋告诉记者,他们把滨江森林公园划分为八片区域,一般需要耗费3-4小时走完,他们的路线和普通游客的完全不同,一般都是往偏僻的林间小路,树木茂盛的区域走。上午10点不到,记录本上已经记录了20余种鸟类,其中白头鹎、伯劳的数量较多。林志栋告诉记者,上海有鸟类“四大金刚”,白头鹎、 麻雀、珠颈斑鸠、乌鸫,这些鸟类在不少居民的小区里也可以被观测到。
眼快、手快、听声辨位
观鸟员的十八般武艺
观测的当天,阳光刺眼,接近中午的烈日直射下来,穿过树枝,造成的阴影斑驳迷乱。杨志栋和高女士依然可以快速准确地“捕捉”到在哪棵树的哪段枝叶上有哪只鸟类。当遇到可能不确定的鸟类时,望远镜需要迅速抬起,去定位视角。“这个举望远镜聚焦的动作,确实要靠长时间的练习。视角望向那棵树,但望眼镜举起来聚焦放大并不是这块区域,稍纵即逝,鸟可能就飞走了。”杨志栋说,自己观鸟20余年,现在已经练成了举哪儿打哪儿的功夫,基本上八九不离十。而在当天观测的过程中,杨志栋和同伴“青虫”还能从不同鸟类的叫声中区分品种,然后再辅以观测来确认种类。
记者了解到,每次观察完毕,观鸟员们都会将观测到的数据录入专业的系统中去。今年,上海记录“在册”的野鸟种类增至534种,其中很多便是由野鸟会的观测成员发现上传的。
杨志栋告诉记者,每年的爱鸟周,都会举办上海市民观鸟大赛,参与比赛的市民里,不乏优秀的观鸟选手, “他们年轻,有活力,知识储备丰富,更在科普方面有着新鲜独到的想法。我们也非常欢迎这些新鲜力量加入我们。”
追鸟的人
有时也是追风的人
今年,上海的鸟类爱好者都知道一个明星物种,北鹰鸮。这是上海首次观察到北鹰鸮在上海繁殖生仔,而发现的地点也是在滨江森林公园。今年7月,滨江森林公园里涌入了大量的鸟类爱好者,大家都直冲一个地方,北鹰鸮所在的生态林里。林志栋告诉记者,面对大量的拍摄者,公园方做到了很好的管理责任,他们划定了固定的区域,不让摄影者距离太近,但又可以拍摄到鸟类,并且公园也在入口处张贴观鸟提示,严禁一些错误的做法。杨志栋表示,拍摄鸟类最重要的还是不打扰,不惊扰,更不允许出现诱拍等行为。
记录、观测、拍摄,已经成为杨志栋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曾为了拍摄鸟类,追过台风,因为台风过程中,会有原本不会飞往上海的鸟类,因迷路或被台风带至这里。他曾拍摄到原本只会在北极苔原地带出现的叉尾鸥,那种亲眼见到,拍摄到的兴奋心情,只有亲临现场才能体会。20多年的观鸟生涯,杨志栋在全国各地已经记录到1000余种鸟类,他希望自己还能不断记录下去,为保护和研究鸟类做出一点自己微薄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