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后,全民族抗战热情空前高涨。当上海城区陷入鏖战,共产党人已将目光投向广阔的沪郊,点燃抗战的烽火。
位于上海西郊的华漕镇,因元代华亭县漕粮转运的要津之地而得名。静谧蜿蜒的苏州河,横亘在南华街的尽头。“88年前,这里应该有一座桥,是华漕到江桥的交通要道。苏浙别动队第一支队第三大队在此地驻防的时候就把这座桥炸掉了,是防止日军以后利用这座桥渡过苏州河的一项防卫措施。”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上海市抗战研究会副秘书长段炼凭栏眺望,不禁感慨说道。
段炼所说的苏浙别动队第一支队第三大队,是1937年9月成立的。彼时,中共中央高度重视上海的军事战略地位,指派张爱萍率4名军事干部来沪,负责上海周围地区和江浙敌后游击战的开展工作。“这支队伍是在国共合作、团结抗战的背景下,经过协商建立起来的,是抗战初期在上海由中国共产党直接组建并领导的第一支人民抗日武装队伍。”
第三大队主要任务是配合正规军作战,做好部队后勤工作,并负责肃谍防奸。段炼介绍说,第三大队共有500余人,以党团员为骨干,包括从各救亡团体中选送来的400多名产业工人、商店职员和几十位大中学生,原红军闽东独立团团长任达为大队长。全大队编为3个中队:第一中队,队长胡志祥,码头工人,队员以码头工人和店员为主。第二中队,队长毛勋,共产党员,原是贺龙部队的一位营长,以产业工人和店员为主。第三中队,队长马骏,共产党员,曾当过军官,有指挥作战经验,这个中队很多是学生。
队伍建立后,他们于9月中旬到莘庄驻营训练。“第三大队由于是预备队伍,国民党方面只给了少数几条枪和几颗手榴弹,更不要说其他武器设备了。”段炼说,作为大队长,任达自然不会满意这样的简陋的装备,便找到当局要求“其他大队装备什么,第三大队应该一视同仁。”最终,在任达的再三要求下,队伍配发了步枪200余支,驳壳枪100余支,重机关枪和轻机关枪各2挺,以及每人发4枚手榴弹。“实际上任达也做了很大退让,他看到机关枪已经有了,便没有再坚持配发军装的要求。”
1937年10月20日晚,第三大队突然接到支队部命令,连夜开赴华漕前线,接替胡宗南部队保卫在苏州河南岸500米长的防线。次日拂晓时分到达华漕后,大队长任达命令二中队、三中队宿营休息,以策后应。营地位于原唐祖庙。他带领一中队继续前行,经由浜北桥进入北岸阵地,首次与日军正面作战。战士们坚持战斗两昼夜,多次击退日军渡河尝试。守住了阵地。
“华漕地处三县交汇处,又在京沪铁路的交通线附近,南边还有虹桥机场,是拱卫上海的战略要地。”段炼表示,正因如此,经常有日寇侦察机在上空往复盘旋。10月21日,当侦察机再度来犯,任达命令轻机枪手盯紧它,飞出的子弹击穿机身,侦察机倒栽下来,坠落在浜北桥北堍,飞行员当场毙命,第一中队首战告捷。当时的《申报》也对此进行了报道。
打下日寇的飞机意味着营地的暴露,必将遭致敌人的报复。10月23日下午两三时,日军派出了十余架轰炸机,对华漕镇狂轰滥炸。正在唐祖庙、华漕小学和戏台内操练的二中队、三中队的几十名队员被炸身亡。其后,由于部队伤亡惨重,加之国民党军队战败后已陆续撤出上海,三大队遂就地解散。
88年过去,当年抗战勇士浴血奋战之地,如今已是一片苍翠。在苏州河旁的华漕村北街17号,还建起了一座记录华漕地区和上海郊县抗战的纪念馆——华漕抗战史迹陈列馆。馆内丰富的展陈再现了那段抗战历史,更告诉世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队伍在沪郊从未停止过抗日斗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