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北外滩街道第一综合网格新就业群体休憩港湾“乍物社”正式落成启用,不仅为外卖员、快递员打造了休憩“驿站”,未来更将以沪语为纽带,让新就业群体在文化熏陶中找到城市归属感。
“户外工作者常年奔波,‘歇脚难、喝水难、应急难’是他们的普遍困扰,‘乍物社’就是要精准解决这些需求。”启用仪式上,街道第一综合网格负责人首先介绍站点的核心功能。记者了解到,“乍物社”从筹备阶段就联动昆山居民区党组织深入调研,记录下“希望有热水”“需要临时充电”“想有应急药品”等20余条需求,最终以“实用便捷”为核心,将两大基础功能作为“乍物社”的“立身之本”。一是能量补给站:饮水机始终冷热水充足,多接口快充设备随时待命,便携雨衣、折叠座椅按需取用,彻底解决户外工作者的“临时需求”;二是医疗救助站:藿香正气水、创可贴、防蚊用品等应急药品分类摆放,附带清晰使用说明,轻微中暑、磕碰擦伤等情况能快速处理,为户外工作筑牢“健康防线”。
在乍浦路海派文化的独特氛围中,“沪语传承”计划成为“乍物社”最亮眼的特色之一。社区内退休教师、老上海居民组成沪语志愿者队伍,化身新就业群体的“方言向导”,手把手教授实用沪语。语言需求也是在前期调研中普遍反映的困难,外卖小哥多为外地来沪人员,手机导航到了复杂的老弄堂、老城厢就“失灵”了,问路吧,和热心的上海阿姨爷叔“鸡同鸭讲”,听不懂,单子超时,更加心急。
活动现场,昆山居民区党员李阿姨拿着自制的沪语手卡耐心讲解:“送单时跟居民说句‘侬好’,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遇到老人问‘啥辰光送到’,知道‘辰光’是‘时间’,就能顺畅沟通。”除了基础对话教学,未来,街区党组织还将和昆山居民区党组织联合,在“乍物社”定期开设“海派文化小课堂”——组织社区老党员带新就业群体逛乍浦路老字号,从生煎的制作技巧到石库门的建筑特色,从昆山公园的历史故事到街区的变迁脉络,让新就业群体在学方言的同时,深度触摸海派文化的魅力。
“以前送单只认路线,现在在这里坐一会,和阿姨叔叔聊聊天,学会说几句上海话,就像在家里和爸妈聊天一样开心,感觉自己不再是‘外人’。”来自安徽的外卖员小吴,用刚学会的“谢谢侬”向李阿姨表达感谢,话语里满是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