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8岁的周阿婆和她的老同学购买了一张周二上午十点《菜肉馄饨》的电影票,原本心想这个时间段肯定没啥人,乐得空闲。但没想到当天一进影厅,近八成的上座率,堪比黄金时段。周阿婆透露,影厅里大都是上了年纪的,这个时间点恰恰是他们的黄金场。“里面都是上海老面孔,亲切有共鸣,我们老年人喜欢看这样的电影。”《菜肉馄饨》在上海的热映颇为精准地切中了上海低龄老人,活力老人群体对于海派文化作品的独特青睐和难以磨灭的市井情怀。正如《菜肉馄饨》的编剧金莹说的那样:“有些老年人他们的精神状态比我们更好,我们(通过电影)就想让大家觉得年老不是一件让人恐惧或者焦虑的事情,它是值得向往的。”
属于银发族的上午黄金场
记者了解到,周阿婆看的场次是周二上午八点,位于黄浦区的科学会堂。“我家就在旁边,想看《菜肉馄饨》,手机上一刷,近的,又便宜,20多块,我马上下单两张,叫上我的老同学。”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当天的影厅上座率很高,热闹的场景堪比贺岁档。
有影院人士表示,《菜肉馄饨》成功撬动了此前被影院忽视的老年观影群体。据悉,影片在点映前两日的上座率接近满座,目前工作日上座率约在50%—60%,周末上座率接近65%。购票数据显示,影片购票用户中35岁以上占比达72%,一家三口购票比例也高出同期均值,不少年轻人为陪父母观影走进影院,还有的甚至是祖孙辈观影。从事传媒行业的梁小姐便是带着自己的奶奶去影院观看《菜肉馄饨》的,当陈国庆饰演的“老金”出现时,奶奶脱口而出:“哦要,个伐是阿庆吗!”
梁小姐告诉记者,影院里几乎全是阿姨妈妈辈,观影时大家看到眼熟的上海演员都会发出惊叹,给儿女相亲的剧情也引起了大量共鸣,并且观影结束后,观众们都说,回家要烧一碗菜肉馄饨尝尝鲜。
值得一提的是,周阿婆散场后,走了几步路便来到思南路上的盛兴点心店。《菜肉馄饨》的彩蛋镜头里便有这家点心店做的馄饨,目前店面已经全部换上了和《菜肉馄饨》有关的招牌、菜单等。周阿婆说,“早上看完电影正好接近12点,走过去吃一碗荠菜肉馄饨,真的老色一。”对这些银发族来说,上午十点,就是属于他们的黄金场,而步行可达的联名馄饨店更是让观影之外,更添一番趣味。
吸引老年人群体的到底是什么?
根据相关票房数据显示,《菜肉馄饨》自上映以来,票房已经突破了2000万元,九成以上观众来自上海。此外,观影群体整体年龄较高,35岁及以上票房占比超过7成,很多年未进影院的老观众就是冲着这部电影,时隔多年走向了大银幕。
记者了解到,这次《菜肉馄饨》能够引发老年群体共鸣,除了主创是清一色有辨识度的上海本土演员外,影片走的宣传和发行也特别接地气。通过进社区,联动居委会,让明星主创直接和老年群体互动。片中主角,一大批老年观众心中的沪剧“白月光”,茅善玉还在社区宣传时,和现场打扮时髦的阿姨妈妈们一起演唱沪剧《敦煌女儿》的片段。影院里热闹非凡,老年群体对于主创的热情更是出乎片方的意料。
此外,比起宣传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这部影片的内核也是真正在关心沪上老年群体的生活。影片编剧金莹便表示,通过一系列的采访对话,她发现,其实老年人的情感需求那么的强烈。在其看来,原著小说或电影之所以能用菜肉馄饨做符号,确实是因为它在上海人的生活中所具有的既日常又有仪式感的特点。“每家都会包馄饨,每家都有自己的味道,而从买菜,剁馅拌馅到包馄饨下馄饨,这从头到尾的流程,又往往只是父母愿意花时间做的事,一旦父母离去,它就变成了永久的乡愁。”也正是这种乡愁,这种特有的市井情怀,让上海的老年人们涌入影院,去寻找那一碗可能已经消散多年,但永远飘香回味的“菜肉馄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