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江“创新大道”:37万科技人的追梦之地,从荒芜中创造一个新世界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叶赟 发布时间:2019-09-26 08:05

摘要: 因为创新的基因,无名小路得以打通成条条“创新大道”。

家国七十年“寻路之旅”最后一站,我们不谈一条路,聊的是一个“道路群”。


如今,上海这座城市拥有的道路已经超过了5000条,有沿用老上海路名的,有新中国成立后改过名字的,有随着城市建设新开辟的,但很少有一个地方会像浦东张江这样——以科学家的名字来密集地命名一个路网。


牛顿路、祖冲之路、爱迪生路、伽利略路、蔡伦路、李冰路……18条以科学家命名的道路,在张江形成了一个独一无二的“道路群”。


这个“群”,其实在意识层面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创新大道——从无到有,从荒芜中创造一个新世界。巧的是,在地理层面上,地处张江的唐镇本身就有一条“创新路”。


这种巧合,恐怕也是冥冥中上海这座城市的一份机缘:因为创新的基因,无名小路得以打通成条条“创新大道”。因为创新的力量,昔日“远东大都会”历经70年生长,终于优雅转身,蝶变成一座令世界瞩目的“创新之城”。


这里以前叫“古桐里”,一片荒地


田野相连、荒草丛生,这是郑朝晖对上海张江的第一印象。那是 1999 年,因缘际会,他来到这里看房。


“张江高科地铁站都没建好,工厂没几个,真的是荒无人烟,即使是世纪公园对面的房子,一平米才 3000 多元。”在大多数上海人眼中,这个旧名“古桐里”的地方,一度远在上海之外。如今,担任季丰电子董事长、当时还在上海贝岭工作的郑朝晖尚未想到,几年之后,他将在这个荒芜的地方工作、创业,安家、扎根。



90年代的张江



也正是这一年秋天,上海市政府启动了“聚焦张江”战略,要集中力量把张江高科技园区建设成上海技术创新的示范基地。张江迎来了历史上至关重要的一次机遇。


自此以后,一条条以国内外科学家命名的道路将交错出现在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上。统计显示,张江以科学家命名的道路共有18条,国内外科学家各占一半,分布特点可以概括为“横中竖外”,东西向道路以中国科学家命名,南北向道路以外国科学家命名。


中国最大的芯片制造厂商——中芯国际,落地在郭守敬路北侧;沿着长度为5. 8 公里的祖冲之路,陆续建起了张江微电子港、浦东软件园、张江科技园等标志性园区。


祖冲之路上的张江高科技园


2004年,郑朝晖离开位于漕河泾的上海贝岭,加入在张江落户的外资芯片企业——创锐讯。这是张江集成电路快速发展的一段时期,本土企业蓬勃发展同时,高通、英飞凌、英特尔等外资芯片企业也纷纷在张江建立研发中心。


郑朝晖记得,创锐讯的上海团队刚刚起步时,在张江高科地铁站旁边的联想大厦六楼租下约三、四百平方米的办公室,但很快就不够用了,到了四、五年之后,团队已经由最初的几十人发展至 700 余人。


“土地、资金等政策支持是企业向张江聚集的原因之一,”郑朝晖分析,“另一方面,人才也是重要原因,当时的海归人才基本集中在张江,诸如芯片公司等在这里招人更方便。”


搬到祖冲之路,邻居全是大咖


多年下来,从测试开发、到量产维护、到产品工程、到质量管理再到采购和计划,郑朝晖按照自己的见解在张江这篇土地上组建了一支国内非常专业的技术团队,做到了中国区运营总监。


2014 年,郑朝晖从事的半导体行业又迎来一波高潮。


郑朝晖



那年,上海先推出 30 亿创投引导基金计划,主要用于支持集成电路设计产业。一年半之后,上海再次宣布,为配合“大基金”计划,推出500亿元集成电路“小基金”,其中300亿元计划用于集成电路生产制造,


郑朝晖说,过去,由于国产消费电子品牌并不突出,多以山寨产品为主,因此在全球层面,国产芯片难以获得市场;近年来,随着国产品牌在手机、可穿戴设备、家电等各个方面的快速发展,也给予了芯片更多空间。


2018 年 11 月,上海市政府发布了集成电路产业现状和规划图,在这份规划图中,未来,集成电路将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为核心,联动杨浦区、嘉定区、青浦区等多个区域,形成 “一核多级”的全产业链生态。


也是在2014年,郑朝晖加盟新三板上市公司季丰电子,服务更广阔的中国IC产业。而这家企业就在张江高科腹地——祖冲之路上。






祖冲之对圆周率数值的精确推算值,对于中国乃至世界是一个重大贡献。3.1415926……无限、不循环,有起点没终点,是绵延不绝的创新之力。


在这条路上和郑朝晖做邻居的,有全球具有领先地位的200毫米纯晶圆代工厂华虹宏力,你手机里的芯片可能就来自华虹的集成;还有展讯,一家在5G芯片上的研发投入在国内数一数二的企业……


郑朝晖现在已经成为公司董事长。他依然时常走在祖冲之路上,有时候走着走着,看看周围拔地而起的办公楼,和频繁进出的年轻创客,就会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这里,已经是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的龙头区域了!


从庄稼地起步,一路入驻巴黎


从祖冲之路步行5分钟,就是牛顿路。多年前这里只是一块荒草地,如今却藏有一条足以引领中国医疗器械全球化发展的科技走廊。


张江的明星企业微创医疗就坐落在牛顿路501号。






今年年中,法国巴黎近郊的克拉马尔园区内,一栋现代化的大楼挂上了“微创医疗”的铭牌。这是微创通过国际并购,在法国建立的心律管理业务总部。


过去几年里,类似的揭牌在世界各地开展过多次。除了上海和巴黎,微创还在意大利的米兰、美国的孟菲斯、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等地设立分支机构。


从1998年回国创业起,常兆华的人生就一直在和“精微”打交道:在细如发丝的支架上“挖槽”、把心脏起搏器做成手表般大小……


产品越做越细,事业越做越大:他所创立的微创医疗,成为全球布局的高端医疗器械集团。


微创医疗研究人员



“改革开放把荒芜变成盛景,把庄稼地变成高科技园区。” 常兆华表示,无论走得多远,微创医疗的起点都在上海的张江高科技园区内。


这片当年的农田,如今正在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张江科学城。微创医疗的发展,是张江巨变的缩影。


这是科创高地对科学的尊崇


与祖冲之路平行的华佗路上,傅利叶智能是中国首个获得美国FDA注册,并出口美国顶尖康复中心的医疗机器人公司,这也是国产康复机器人的里程碑。


华佗,一代“神医”,济世救人。而傅里叶研发的下肢外骨骼康复机器人产品 Fourier X1,医用版可以应用于医院康复训练,个人版本用于辅助行走从而让瘫痪病人摆脱轮椅,重获行走的能力,回归正常的生活。


傅利叶参展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从2015年7月成立至今,傅利叶智能就“大动作”不断,频频引发业内轰动。而需要大量的优秀复合型人才以始终保持和引领创新,是驱动其CEO顾捷在广州进行首次创业后,又回到上海张江创办企业的最重要原因。


“这里的科技创新速度,令我印象深刻。” 没有人才谈不上创新,而创新的速度,取决于人才聚合的密度和活跃度。


顾捷说,“我们做的是机器人这样的高科技行业,需要有人工智能人才、机器人人才和各种工程师。比如在美国,只有最顶尖的工程师,中层工程师往往是断档的,或很贵。在张江,既有最顶尖的人才,在中层工程师队伍这一块也有较高的集聚度。”


目前傅利叶智能已经与墨尔本大学、芝加哥康复中心等国际顶尖院校、机构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


傅利叶与美国国家仪器、墨尔本大学联合打造的外骨骼机器人开放平台年初全球首发



对于公司所在的华佗路,他感叹,一座城市集中建设中外科学家之路,这种做法很少见,可以看出,这是张江作为中国科研创新高地,对科学的尊崇态度。


李冰路上的帝斯曼总部、蔡伦路旁的张江药谷、哈雷路上的勃林格殷格翰、张衡路上的原能细胞产业园……持续高速发展中,张江已吸纳37万从业人员在此逐梦。其中博士6200余人、硕士5万余人、本科13.5万余人、归国留学7500余人、境外4300余人。


(文中部分图片由企业提供)

摄 影:王陆杰
责任编辑:叶赟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