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余年来,上海基础教育的教研网络,从无到有,积小而大,终成系统。无论是全市教研网络的构建、课程与教材体系的建设,还是教学业务管理制度的建立,以及一大批骨干教师的培养,都凝聚了历代教研人的心血和经验,汇聚了各级教研同仁和广大基层教师的团队智慧,成为上海教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资本。
一、秉承教研使命,履行教研职能。
市教研室作为课程与教学的研究、指导、服务的专业机构,其主要职责可以概括为:承担上海市中小学教育、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的课程、教学、评价、培训的研究、指导、服务、管理工作。上海教研工作在研究、指导、服务三项基本职能的基础上,强调更加体现教研工作的专业性,明确研究是基础,服务是宗旨,指导是手段;研究领域涵盖课程、教材、教学、评价与资源等,主要通过文本指导与现场指导两种教研方式服务于区域、学校和教师。
二、明确工作定位,创新教研方式。
市教研室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等重要文件为指引,将“立德树人”“以人为本”“基于标准”作为教研话语体系的关键词,从纵向(发展历史)、横向(国内外比较)、内向(区域现状和基础)三个视角聚焦国内外教育动态和重点、热点问题,汲取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继续转变教研工作模式,以项目推进为抓手,不断促进研究、指导、服务三项基本职能的落实与提升。在上海基础教育随着课程改革浪潮进入崭新发展时期的背景下,市教研室进一步明确工作定位,转变教研方式,通过 “做实学科教研、做强综合教研、做大项目研究、做响品牌活动”等,有力地促进了教研工作的发展。
三、围绕教研转型,构建实践范式。
针对教研转型中存在的问题,市教研室通过实证教研、主题教研、项目研究等形成解决问题的路径和策略,在教研活动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中构建了上海教研实践范式。在教研转型的实践探索中,市教研室完成了对教研保障质量的解释:围绕着课程转化的职能(理解+设计+实施),发挥团队智慧,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的经验提炼研究,让经验得到传播和分享,让教研活动参与者和组织者共同经历从普通到卓越的全过程。在探索保障课程转化的教研机理过程中,构建了上海教研实践范式。上海教研实践范式是教研实践的一种常态化运作模式(规准),我们把这种模式概括为在价值取向(课程视域+证据意识+团队观念)的指引下,以内容范畴(课程+教材+教学+评价+资源)为载体,以研究方法(建立规准+基于证据+提炼经验)为支撑,以运行机制(项目引领+团队合作+经验分享)为保障的常态化运作模型。
四、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
2018年,上海迎来了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30年,市教研室作为课改的亲历者和实践者,一直积极参与上海基础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各项工作。我们从分析基础教育改革时代新要求、30年课程实施成果和现状问题入手,努力使教研工作能体现时代特点、融入实践经验、针对现状问题、围绕课程要素、聚焦学校内涵。我们持续坚持“育人为本、能力为重、丰富经历、关注创新”的理念要求,体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和确立将“增强课程的多样化和综合化”“丰富学生的实践性学习经历”“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作为深化上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3个突破点。基于此,市教研室在2009 —2019年连续3个三年发展规划中,整体设计了包括课程建设领域、课程实施领域、课程评价领域等20余个项目。
2020年,是市教研室建室71周年。市教研室全体教研员连同各级各类教研单位、基层的教学工作者,将继续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切实履行研究、指导、服务、管理等职能;将继续深化“二期课改”,创新教研机制,提升教研成果;将继续坚持把服务意识和专业精神视为教研工作的灵魂,全力破解课改教研工作的核心难题;将继续努力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强烈的责任担当、真挚的为民情怀、无私的奉献精神,在基础教育教学内涵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扎扎实实地做好让人民满意的上海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