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孩子“聪明”也错了吗?当心“聪明反被聪明误”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 发布时间:2021-11-01 17:21

摘要: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积极乐观的孩子呢?

从前有个小女孩,因为成绩优异,经常被家长夸赞“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在学校也常常受到老师优待。她享受着这些赞美,一直努力学习以不辜负大家的期待,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名列前茅,但她依然觉得不快乐,因为她在学业上总会遇到看似无法解决的难题,这让她经常有种挫败感。


如果你也跟她一样,觉得自己在困难面前容易感到沮丧绝望,或者你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以积极的心态看待失败,那么请跟我们一起走进德韦克的故事。


夸孩子“聪明”错了吗?


卡罗尔·德韦克就是这个故事的主角,后来她成为了斯坦福大学的发展心理学教授,为了解开一直以来的困惑,她和她的团队针对表扬对孩子的影响做了一系列实验。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会让孩子们独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拼图任务,第一轮测试中几乎所有孩子都能相当出色地完成任务。完成测试后,研究人员将孩子分成两组给予反馈,每个孩子都会得到他本次的得分,以及一句表扬的话。


一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对智商的夸奖,比如:“你在拼图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聪明。”另外一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对努力的夸奖,比如:“你刚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你表现得很出色。”


随后孩子们参加第二轮拼图测试,这一轮可以在两种不同难度中自由选择。结果,在第一轮中被表扬努力的孩子有90%选择了难度较大的任务,而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孩子中大部分人选择了简单的任务。


为什么会这样呢?


德韦克表示,“当我们夸孩子聪明时,这等于告诉他们,为了保持聪明,不要冒可能犯错的风险。”接下来又进行了第三轮测试。这一次,所有孩子都参加同一种测试,这次测试很难,可想而知,孩子们都失败了。然而,两组孩子对失败产生的反应却差异巨大。


先前被表扬努力的孩子在测试中非常投入,努力用各种方法来解决难题,他们认为失败是因为不够努力,而被表扬聪明的孩子则认为他们失败是因为不够聪明,他们在测试中一直很紧张,抓耳挠腮,做不出题就觉得沮丧。


在之后对孩子们的追踪访谈中,德韦克发现,思维模式的差异对孩子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那些认为天赋是成功的关键的孩子往往处于一种固定型思维模式,他们会不自觉地看轻努力的重要性,想方设法确保其他人只看到自己最好的一面,一旦面临失败,就会感受到威胁,所以他们总是逃避挑战,惧怕失败。


而那些相信通过努力可以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的孩子,则是典型的成长型思维者,他们愿意挑战新事物,学习新东西,更可贵的是,他们能够将失败看成一种学习的机会,坚信成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如何正确地表扬孩子


想要从小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家长的教育方法至关重要。


首先,多鼓励,少表扬;多描述,少评价。


比起“聪明”“美丽”这种与生俱来的形容,家长应该多表扬孩子“努力”“用心”,让孩子知道,有天赋虽然好,但后天的努力更有助于解决问题,通过言传身教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孩子应该利用自己的才华为社会做贡献,而不是专注于证明自己比别人更聪明。


其次,乐观面对失败。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一些家长喜欢用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孩子学习成长的标准。孩子的成绩好,家长就奖励、表扬孩子;孩子考砸了,家长就批评、责罚孩子。这样会让孩子承受巨大压力,把努力学习当作取悦家长的方式,而体会不到学习本身的乐趣。


父母如何处理孩子的失败,也会影响孩子的思维模式。作为父母,应该注重引导孩子去思考失败的原因,总结教训,寻找改进方法,激发孩子的成长型思维模式,而不是时刻拿着成绩这个单一标尺去衡量孩子。


最后,在孩子面前适当“示弱”。


“你看人家小王这次又考了年级第一!”


“你看看,隔壁家的小红都当班长了,你为什么当不了?”


每个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有所期望,所以就会有不少人总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来做比较,这一比,不但自己心里住了一个“别人家的孩子”,还会让孩子失去自信,觉得自己无论如何也比不过别人,无法让父母满意。


不要让期待变成对孩子的“伤害”,有时候,家长不妨适当在孩子面前“示弱”。比如,跟孩子一起做练习,然后故意在孩子常出错的地方做错一两道题,然后让孩子扮演老师,给自己批改卷子。当孩子看到家长也会犯错,自己还可以帮家长改正错误时,他们通常会很开心,也会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还能让孩子明白,再学识渊博、再强大的人也会出错,坦然接受、及时改正错误才是最重要的。


如何培养积极乐观的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父母是乐观的,那么孩子也会是乐观的。


如果孩子经常听到永久性、普遍性的批评,比如“你真的不够聪明”,“你就是不擅长做这个”,“你永远也学不会这个”,那么他对自己的看法就会转向悲观。因此,当你想要批评孩子时,请注意选择暂时的、特定的、可以改变的言辞,比如“我觉得你不够努力”,“如果你更认真一点儿,我想你能做得更好”。


责任编辑:李龙丹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如何养出一个内心富足的孩子?父母...

和孩子讲道理之前,家长应先关注情...

“习惯性粗暴”为亲子关系埋下隐患...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