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往往年过花甲,衣着朴素、行动低调,他们看似平凡的身影后,却隐藏着许多动人的故事。
浙大89岁退休教师拾荒资助大学生
近日,“浙大89岁退休教师拾荒捐助贫困生”的事迹,在网络上刷屏,无数网友为老人点赞。
浙江大学89岁退休教师王坤森,从2012年至今已资助贫困生6万余元,帮4人完成学业。老人说,资助的钱是自己拾荒所得,目前正准备资助第5个学生,自己资助过的学生,现在也开始帮助其他人。
王坤森深夜骑着三轮车出发,到街头巷尾拾易拉罐、纸箱,直到次日凌晨才回家。这样的行为,他坚持了八年多,去年心脏手术后,他把回家的时间提前到半夜12点。
为什么会想到用深夜拾荒的方式资助学生,他的回答令人动容:“我有退休工资,但退休工资是用来保障日常生活的,自己的日子也要过,我必须用自己的双手、依靠个人的努力,自己赚钱给孩子们上学。我年纪大了,体力活做不了,也没有人敢雇佣我,而拾荒这件事于国而言,是利用资源,于我而言,可以变现资助学生们。白天虽然废弃物品多,但是捡的人也不少,那些穷苦的人是靠这个生存的,而我有退休工资,不能挤占了人家的生活物资,所以晚上去捡。”
退休后,王坤森一直在想,自己能做点什么事情,能对他人、对国家都有益处,他在报纸上看到希望工程那张有名的照片——大眼睛女孩,他被女孩渴望读书的神情打动了,想起自己小时候看到同龄人去上学,自己却只能捡烟头的辛酸,想到自己有困难和受了委屈时,别人对自己无私的帮助,他决定要资助一些家境困难的学生读书,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为祖国作贡献。
当被问及“这么大年纪再受这份累,觉得值得吗?”王坤森表示:“值得,怎么会不值得?我的一生从一个苦难的穷孩子,到上了部队的高校,之后当上高校的老师,退休享受干部待遇,这是党和国家给我福祉,我这一生,没有机会体会到亲生母亲的爱,但我要把得到的爱回报给社会。”
世界上任何东西都可以拿钱换,但纯洁善良的人心换不来。
一则失物招领尽显文学幽默
近日,陕西师范大学食堂内多了一则特殊的告示。
这则失物招领上,用苍劲有力的书法写着“高同学,请‘速乘快马’领回你的校园卡,内有菜金不少,民以食为天。”落款是“专业对口,文学院一退休教师”。这位退休老教授,一本正经地写下这则招领,令每一位路过的学子都会心一笑,感受到了他的风趣幽默。不过看到专业对口,网友又皮了起来:“把卡丢在外院退休教授脚边……会收获五种语言的失物招领吗?”
7个月剪23米剪纸,厉害了!
你能想象吗?一副剪纸作品竟能长达23米。
这是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退休老师严以智耗时七个月,一笔一画、一刀一刻剪出来的东巴“神路图”,可谓是妥妥的“神剪手”。
其中包含400多个动物,形态神态各不一样。
严老师表示,想用剪纸艺术将丽江的人文景观展示给世人:丽江美,剪纸也美!
退休的老师们,依然情系学子,离开了讲台,他们又来到了这些地。
方当裁判,奶奶是专业的
今年9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操场上,一位头发花白但精神奕奕的退休老教师,自带哨子到球场上,为打篮球的同学们当裁判。
这位奶奶退休前,已在这所大学任教35年,曾教过篮球、排球、田径、游泳、体操等体育项目,如今退休18年,仍愿回到操场上,与同学们一起。她说:“我嗓门大、组织能力好愿毫无保留地教大家。”而同学们也对奶奶的裁判水平表示了认可。
“为人民服务是最重要的!”网友直呼:奶奶好棒!
这份手写录取通知书是文化的传承
最美通知书的背后,是坚守与情怀。陕西师范大学的大一新生在入学前,都会收到一份有收藏价值的礼物:一张手写录取通知书。
白发苍苍的退休教授一笔一划地写下录取通知书,网友纷纷留言:“细微处见育人良苦用心!”
离开讲台几十载,师德师风代代传。
绝症打不垮他的字里人生
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校园里,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每天穿行在校道间,往返于办公室和家中,他就是广外原校长退休教授黄建华。
黄建华是国内词典学学科的创始人之一,在词典编纂和词典学研究方面造诣甚深。1998年即将卸任广外校长之际,黄建华接到了外研社的邀请,请他主持编写《汉法大词典》。从此,黄建华开始了为期16年的词典编纂工作。可2008年黄建华被确诊为肺癌,他却仍坚持工作。2012年6月医院诊断黄建华肺癌已到晚期,癌细胞已经转移到骨头,广外法语系打算组织班子接手编纂工作,但黄建华拒绝了:“编纂工作已近尾声,此时换人,不仅劳师动众,而且容易出错,只要我还能动、还能思考,就应当坚持下去!”2014年初,《汉法大词典》初稿出炉,2014年12月28日,正式出版发行。
黄建华在积极与病魔抗争的同时,学术热忱一如当初,用鞠躬尽瘁的敬业精神,奋斗不止的顽强意志感动了许多人。
90岁独臂教师育人不停歇
广东湛江岭南师范学院里,有一位“校园宝贝”。
90岁的郑光华,是一位右臂截肢的退休老师,她教学生剪纸刻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她建立网上“谈心亭”,做学生的心灵挚友,照亮多名抑郁症患者的迷途,她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一号老人”。郑光华老人,在用她熠熠生辉的90岁生活,告诉人们生命的价值。退休,不代表一心所爱的结束,专业,是数年学习,半生教授,一生追逐。退休,让他们告别熟悉的讲台,但未曾使他们停下脚步,传道受业解惑,教书、育人早已成为师者不愿放弃的习惯与难以舍弃的追求。
你身边还有哪些退休了还仍在为社会奉献的人们?快来分享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