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居家办公、上网课,出门做核酸、回家做饭……在被疫情“封印”的生活模式下,不少年轻人的习惯、观念和情绪,都有着明显的转变。
“生活就是柴米油盐”
“以前不明白为什么每当爸妈买到新鲜蔬菜时会开心半天,直到最近才明白,生活就是柴米油盐。”这是封控以来,小张对生活最真实的感悟,就算是团购,收到菜时的那种人间烟火气也让她特别喜欢,而买到新鲜蔬果这种眼见为实的感觉,更是互联网时代最需要的热烈。
不管是网上冲浪还是脚踏滑板的都市青年,最近都回归了家庭本来的标配——做饭。而厨房,在这个封闭家里,是唯一能同时容纳下年轻人想象力、动手能力、以及旺盛精力的圣地。这时大家才明白,让你“收收心,好好生活”的人不是爸妈,而是被疫情宅家逼出来的厨艺。“封控以后生活的圈子缩小了,厨艺却见长了,每天学着用上海新四大金刚(土豆、胡萝卜、洋葱、包菜)做了很多新菜式,倒也很开心。”小张说。
做饭也由此成了能跟外界产生联系的生活窗口,自从做饭以来她还热衷于给爸妈和朋友发“成品照”,在亲情或友情之间,发送这些饮食照片的同时,也完成了一场疫情时超越时空的灵魂交流。
“超前消费就是毒鸡汤”
“以前刷到的都是‘买买买’、‘早买早享受’,现在刷到的都是‘消费降级’、‘理性消费’、‘赶紧存钱’。”小王深有体会,疫情期间,在各种生活必需品的团购面前,那些“奢侈品”瞬间不“香”了。
以往,有的人可能会说要活在当下,超前消费会让生活更精致。但疫情之下,让年轻人明白超前消费就是“毒鸡汤”。小王认为,满足当前的消费,将钱储蓄起来可能看起来不太懂生活,可是正是这样小心翼翼的积累,才会在最需要的时候有更多的选择,“会花钱才会赚钱”并不是充要条件,理性消费才会带给年轻人更多的成长。
同样,在“疫情结束后年轻人会不会报复性消费”这个话题上,很多年轻网友给也出了“大概率不会”的答案。甚至有网友调侃道:“都要吃‘土’了还报复性消费?现在只想报复性赚钱。”的确,经过疫情后,很多年轻人反而会更加冷静地对待消费,同时由于疫情人们自力更生能力增强,消费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正所谓“多少的大牌包包名牌手表都不如银行卡里的余额让人安心”。
“做自己人生的主人公”
疫情也让笔者这一代人真正、普遍地拥有了“见证历史”的感受,也让很多人有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自觉,不少人一致地自我觉醒:“我发现自己之前对世界的了解太浅薄了,就像事后诸葛亮,只是粗略地了解一点结论,现在想要知道更多。”
在接受了太多碎片化网络信息的冲击后,大家试图通过社科、历史类知识来解释周遭发生的一切,开始在封控期间学习历史、社会、心理学甚至是哲学知识,由此来缓解自己的焦虑,重新找回生活的重心。
“以前总是忙于自己该做的事情,容易将自己和他人进行比较,而这段时间让我回到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时间,现在我有种自己是人生主人公的感觉”。有了停下来反省的时间,大家开始致力于阅读、书写,笔者身边的年轻人,或是思考《鼠疫》背后折射的社会现实,或是从《那不勒斯四部曲》中汲取力量……大家在一件事情上集中注意力,纷纷感受到了直面事物的快乐和重要性。这样的体验也让年轻人对时间有了意识上的变化,让我们一同静待乌云散却,享受更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