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张手写字条传遍全网,信中的老先生,想从邻居处买一点蔬菜,纸条上写道:“又给您添麻烦了,非常非常不好意思,我自己也对自己的这种不正规方式感到惭愧。”(不,您不需要感到任何羞愧!)
看到这样的纸条,不少网友转发留言:“请保护他的优雅”、“好想给他买番茄!”
这张字迹工整的小纸条也在爷爷所居住的上海市长宁区周家桥街道某小区志愿者帮扶小队群里流传,没多久,群里就有了反应,有住户说有半箱番茄,可以拿来分。当天,番茄就来到了郑爷爷的手中。
小区志愿者小金介绍,当时郑先生想参加蔬菜团购,但还没学会微信转账,就不好意思地拿着这张纸条请志愿者帮他团除了韭菜以外的任何蔬菜,最好能有番茄。
小金说,上海的很多中老年人,特别怕给别人添麻烦,缺什么的话不会主动跟组织或者附近的人去说,所以最近,小区志愿者们会用微信或者是上门沟通的方式,通过邻居的团购或物资的调换,帮这些年纪大的居民们。
不到万不得已,绝不愿意求人,无论什么事情,以“不给别人添麻烦”为第一原则,和郑爷爷一样,上海大多数老人总是无论何时都维持着优雅、体面。
在这次疫情中,许多不“玩”社交网络的老人家的故事,靠着身旁的年轻人记录和传播。
一名不懂线上支付的阿姨,请邻居代支付面粉钱后,第二天将现金送还,还附了一首自己手写的朱熹的《春日》。
他们不一定玩得转社交媒体,但写得一手好字,这位老人用漂亮的硬笔书法,致信给自己送菜的居委会。
有年轻人担心对门96岁的阿婆物资不充足,在她门口贴了张字条:“有需求随时找我。”
第二天阿婆也贴了字条回应,她的储备十分丰富,大家可以“随意取”。
还有许多老人主动站出来,成为了小区的志愿者,站到了抗疫第一线。
75岁的王兵奶奶是杨浦区延吉新村街道的封控社区志愿者,在全员核酸检测、抗原自测之前,王奶奶总是挨家上门,给不会操作手机的老人申请核酸码,帮助高龄老人完成抗原自测。
她说:“我虽然75岁了,但我觉得自己还年轻,还能给一些高龄老人服务。”
4月17日,是上海大学退休党员潘建萍的67岁生日,她也是疁南小区社区志愿者。她说,小区老年人多、流动人口多、居住分散,她深知做好防疫工作的难度,然而“被需要,再难也得上”。
奉贤区西渡街道的志愿者中,有一位头发银白却精神抖擞的老爷爷,一问年龄,虚岁已达90岁!
工作人员曾多次劝他回去休息,他总说:“我就是帮忙维护秩序,提醒大家戴好口罩,这些工作老简单的喔,我的身体完全可以胜任!”
因为年纪太大,居委屡次劝阻不成后,决定还是尊重老人的意愿,为他安排相对不那么辛苦的工作。
上海的老人们总是善良、有尊严,他们可能年纪大了,但还在努力地守护着我们,守护着上海。
感谢这些可爱的老人们,也让我们一起守护好他们,保护好他们的体面与优雅,一起迎接如常的上海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