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小学生中流行奥特曼集卡,估计很多人要大吃一惊:“什么?集卡?奥特曼?”“那不是我们二十年前流行的玩意吗!”
没错,很多人童年记忆中的集卡热,又卷土重来了,不少小学生又入了这个“坑”,不过,现在集卡的成本,和二十年前可不能比了。
近日,北京一家长斥资200万,仍未给娃集齐奥特曼卡的新闻,惊呆了大伙:
在社交平台上搜索“奥特曼卡”,映入眼帘的不仅是小学生持卡炫耀,还有家长们总结的认卡经验,供其他“奥特曼妈妈”参考。
有网友表示,自家娃痴迷奥特曼卡,不给买就哭闹。这奥特曼卡究竟有什么魔力,能让孩子如此着迷?
消费动辄几千元却永远集不齐
北京某位家长花了200万,仍未给孩子集齐奥特曼卡,网友调侃,“你相信光吗?”“我只相信钱能花光。”
有奥特曼爱好者科普称,在这个圈子里,总花费万元左右的,是“一般爱好者”,过十万,称得上“行家”,到了百万级,就是“卡王”了,花销之大,令人咋舌,许多家长也表示,带娃来一次旗舰店,花销几乎都在千元以上。
事实上,孩子们“氪金”的乐趣,可能和大人们买盲盒的心理,是差不多的。以奥特曼卡为例,有许多不同系列的卡包,包含不同形态、不同时期的奥特曼或怪兽,一个卡包能开出8张卡,开出来的卡又分为23个不同稀有等级,同等级的卡,又分横卡、剧情卡、半闪卡等等……如此复杂,奥特曼本人来了,可能都算不明白。
除了数量多,更要命的,大概是这卡永远也集不齐,与十几年前不同的是,只要干脆面吃得够多,水浒卡总能集齐,如今的卡牌则属于“集换式”游戏,不仅拥有卡牌数值,可以用来竞技,还会不断推出新的系列和款式,尽管单张价格不到一元,但积少成多,对于玩家而言,一旦“入坑”,就永远走在集卡的路上。
小学生的“社交货币”
许多家长称,自家娃靠着奥特曼卡片,在学校认识了不少新朋友,这也是他们不惜花重金,支持孩子抽卡爱好的原因之一。天津一名小学老师表示,班上孩子十个有九个痴迷集卡,自己曾没收过一套价值两三千的卡牌,小学生也对记者表示,偷偷玩卡、交换卡牌,已经成为了他们必不可少的校园活动。
卡牌的等级越高,精致程度也越高,手中有几张稀有卡片,都能在学校“横着走”了。不只是在校园里,这个社交圈还蔓延到了互联网,出卡、收卡、估价……社交平台上,俨然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的,奥特曼卡片二手交易市场。
在分享、交换、炫耀等作用的驱使下,奥特曼卡牌,就这样成为了小学生的“社交货币”。
巨大营收之下或隐藏欺诈消费
火遍校园的卡牌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市场能量。数据显示,2020年,一家主营奥特曼IP的集换式卡牌领域龙头企业,售出动漫形象卡片2277.07万张,其中,奥特曼形象带来的营收,高达4168.02万元。
今年年初,中消协称,商家的过度营销,可能会引起消费者上瘾。通过唤起消费者收藏、炫耀心理的方式,激发购买欲,或是通过“百里挑一”的饥饿营销,诱导消费者购买,对于好奇心强、喜欢攀比的青少年来说,消费观念尚不健全,十分容易上瘾。这种抽盲盒式的卡牌销售“套路”,对于自控力较弱的孩子来说,是难以抵抗的诱惑,未成年人为此着迷,其实能够理解,毕竟,谁小时候还没为几张水浒卡,吃过好多袋干脆面呢?
但是,在这里提醒各位家长,抽卡虽上头,消费还需理智,专业人士提醒,商家可能利用“抽卡概率”不透明的信息差,触发消费者的“中奖”心理,让他们永远也买不到,这种做法涉嫌欺诈,制造商应当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
有人说,时尚是个圈,小时候,我们集水浒卡,长大了,我们的娃集动漫卡,你也为集卡狂热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