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我们迎来了端午节。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古时“端”与“初”同义,“五”和“午”相通,因而又叫“重五节”“重午节”。
历经2000多年的传承,今天的端午节有香气、有色彩,饱含民俗趣味。
端午起源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众多,其中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
纪念屈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身死。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就有了端午龙舟竞渡、吃粽子的风俗。
纪念伍子胥:伍子胥助吴伐楚,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吴王夫差不听。子胥便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纪念孝女曹娥: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
恶日: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直至民国时期,社会上还有“躲端午”的习俗。端午节的另一类民俗活动,就是为了驱灾辟邪的目的而发展起来的。
与夏季时令相关:有学者的考证,端午的起源、形成与夏季的时令有着密切的关系。1983年,刘德谦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说》中,认为端午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他援引岁时风物名著《岁华纪而》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日叶正阳,时当中夏。”也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
端午习俗
下面这些习俗里,或多或少藏着古人的对于平安的追求和养生的智慧。
吃粽子:粽子作为端午节的代表食物,一说是为了防止鱼虾噬咬屈原遗体,二说是因为粽子的棱角像一把刀子,可以将疾病、灾害铲除。从中医的角度而言,糯米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之功,食用粽子有清热除烦、助脾开胃的作用。
对于偏黏腻的粽子来说,和什么搭配更有助于健康呢?这里为您支几招。
粽子混搭
粽子+茶=助消化帮你瘦
粽子吃多的话,是很难消化的。因此,在端午节的时候,吃粽子千万不要搭配大鱼大肉这类难消化的食物,应该搭配一些茶来帮助你的消化。如果你的胃不是很好的话,要选择一些清淡的茶来搭配粽子。
粽子+乌梅汤=开胃又清肠
在端午节的时候,如果吃粽子,尽量搭配一些乌梅汤,这样可以减轻肠胃的负担,让粽子吃起来更健康。
粽子+豆制品=促吸收更营养
糯米或者黄米当中,都含有丰富的支链淀粉,只是做成粽子之后,这些成分反而会影响蛋白质的生物价值。所以,在吃粽子的时候,如果搭配一些豆制品的话,不仅可以促进蛋白质的吸收,还可以给身体补充丰富的营养。
粽子+山楂=酸酸黏黏惹人爱
山楂不仅酸甜味美,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增进食欲,帮助消化,还有着多种药用价值。吃肉粽子时如果吃些山楂,有助于脂肪的消化。
粽子+糖=既保脾又护胃
对于吃甜粽地区的人们来说,吃粽子的时候都很喜欢蘸糖吃。其实,吃粽子蘸糖是一个很不错的习惯呢,糖不仅可以稀释粘液,还可以保护胃黏膜,保护脾胃的健康。
粽子+水果=保持均衡最强档
在吃粽子的时候,如果适当搭配水果吃,可以很好平衡肉粽里面的油脂,也可以补充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素,达到饮食的健康和均衡。
戴香囊:戴香囊是端午节传统习俗之一,为了清香、驱虫、避瘟,香囊中常会填充一些具有“芳香辟秽”功能的中药,如丁香、白芷、藿香、紫苏、薄荷等,可以提神醒脑、振奋精神、通九窍、防瘟病。
采艾草:“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传说远古时候神仙与水怪约定,只要门前悬挂艾草和菖蒲的人家都不可冒犯,于是人们端午节喜欢采摘和悬挂艾草,意欲驱散妖魔,保卫家族。艾草本身具有散寒除湿、温经止血等功效,其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可驱蚊蝇,净化空气。艾叶烟熏时产生的烟气,可抑制病毒和细菌在空气中传播。
饮雄黄: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成为流传甚广的雄黄酒。同时人们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求小儿平安,但雄黄属有毒类中药,会对肝脏造成损伤,一般不建议直接饮用。根据专家建议,可用黄酒和五加酒代替。黄酒属温性,生饮可治疗天热引起的厌食、烦躁,热饮可缓解风湿性关节炎、腰酸背痛及手足麻木。
赛龙舟:屈原含恨投江,楚国人民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由此赛龙舟也成为端午最传统的习俗之一。
端午诗词
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在众多特色民俗中,蕴含着满满的情怀和意趣,今天我们一起来品味和端午相关的唐诗宋词。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赏析:端午节起源的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屈原。诗人感叹屈原作为忠诚的臣子所受到的冤屈。
竞渡诗
【唐】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赏析:“竞渡”就是现在赛龙舟活动的前身。为了衡量竞渡的胜负,唐人创造了“锦标”的比赛制度,指在龙舟划到终点的时候,以抢夺浮标来判断胜负,抢得头标的人就是比赛的冠军,鼓声擂动,船只齐发,争先恐后,惊吓得水鸟乱飞,只为夺得锦标。
表夏十首(节选)
【唐】元稹
灵均死波后,是节常浴兰。
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
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
哀哉徇名士,没命求所难。
赏析:“浴兰”指古人端午节“浴兰汤”的习俗,用草药煎汤淋浴。因为粽子用丝线缠裹,所以说“彩缕碧筠粽”。早期的粽子是用黍米做的,也称粽子为“角黍”。唐代开始用糯米代替黍米来制作粽子,色泽变白,味道香甜,所以形容粽子为“香粳白玉团”。
乙卯重五诗
【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赏析:这首诗具体描写了当时人们在端午节这天的生活习惯。平淡的闲言琐事在诗人的笔下变得瑰奇纯粹。诗人把生活的真味都寄托在端午生活的描写中,仔细阅读,方有所悟。
渔家傲
【宋】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郦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赏析:五月里石榴花儿红艳艳,绿杨雨中默默站立,丝线缠裹的粽子盛放在金盘里,扇子上面画着双凤凰,正是端午时节,浴兰汤,喝菖蒲酒,树叶丛中黄鹂的叫声惊醒了朦胧中的好梦。
端午即事
【宋】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赏析:五月五日端午节,你赠与我一枝艾草。故人看不到,新结交的知己在万里之外。往日为国尽忠的人,现在白发苍苍。尽管三湘和这里相隔很远,仍然想要从屈原那里获得慰藉和力量。
端午美文
各地的端午节有不同的习俗,一起看看名家笔下的端午节是什么样子吧。
《端阳忆旧》
丰子恺
我幼时,即四十余年前,我乡端午节过得很隆重:我的大姐一月前制“老虎头”,预备这一天给自家及亲戚家的儿童佩带。染坊店里的伙计祁官,端午的早晨忙于制造蒲剑:向野塘采许多蒲叶来,选取最像宝剑的叶,加以剑柄,预备正午时和桃叶一并挂在每个人的床上。我的母亲呢,忙于“打蚊烟”和捉蜘蛛:向药店买一大包苍术白芷来,放在火炉里,教它发出香气,拿到每间房屋里去熏。
同时,买许多鸡蛋来,在每个的顶上敲一个小洞,放进一只蜘蛛去,用纸把洞封好,把蛋放在打蚊烟的火炉里煨。煨熟了,打开蛋来,取去蜘蛛的尸体,把蛋给孩子们吃。到了正午,又把一包雄黄放在一大碗绍兴酒里,调匀了,叫祁官拿到每间屋的角落里去,用口来喷。喷剩的浓雄黄,用指蘸了,在每一扇门上写王字;又用指捞一点来塞在每一个孩子肚脐眼里。据说是消毒药的储蓄;日后如有人被蜈蚣毒蛇等咬了,可向门上去捞取一点端午日午时所制的良药来,敷上患处,即可消毒止痛。
《端午的鸭蛋》(节选)
汪曾祺
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