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餐桌上几次三番推开蔬菜的时候;
夜深时肆意玩耍蹦跳不愿上床睡觉的时候;
都快上小学了还总爱无理取闹、不遵守规则的时候……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鼓励与肯定的意义不言而喻,但“批评”作为另一种教育方式同样不可或缺。今天的文章,我们将探讨如何合理地运用这种“否定”方式,在不伤害孩子的同时,又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方式、不断成长为更好的样子吧!
批评要考虑孩子的感受
教育家简·尼尔森提出的“正面管教”概念中有这样一段话——
“在纠正孩子的行为之前,先建立情感联结。因为孩子只有先感受好,才会做得好。‘让孩子感觉好’,并不是说父母要对孩子有求必应,而是学会对孩子说‘我爱你’,但答案是‘不’。”
换言之,批评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接受批评一方的体验,如果父母进行批评时,用词过于严厉甚至粗暴,忽视了孩子的自尊和感受。那即使父母处于占理的一方,也往往收效甚微。
事实上,批评与在此之前对孩子表达爱意的做法并不矛盾,反而存在积极意义——“我爱你但是这样不行”这样的话更可能引导孩子进行自我批评,也更偏向于理性纠错实事求是。另外,还能有效避免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因和父母怄气而故意不进行改正的情况。
如何合理地批评孩子
避免重复的唠叨
在《“说了好多次TA就是不听!”孩子总是不“听”话,家长应该怎么“说”?》一文对心理学中的“超限效应”有过介绍——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往往会使对方极不耐烦,最终事与愿违。尤其在孩子已经认识到自身错误的前提下,重复的批评更容易激起逆反心理。
至于如何界定“批评”的时长,一般只要在语句中包含:“为什么是错的”、“类比哪些也是错的”以及“怎样做才是对的”等三方面内容基本上就足够了,以上因人因事的不同,时长便也有所不同,对于大部分简单的琐事,如刷牙敷衍、吃饭总把米粒掉在地上等,点到为止即可;有些因素复杂的事件,如小伙伴间的矛盾,在事实充分,且能够循循善诱的前提下,批评花时稍长一些也不为过。
对事不对人
“你不是个好孩子”和“你做了件不好的事”哪个对孩子的伤害更大不言自明。不仅如此,对事不对人的说法也更为客观、贴合事实,无论批评还是表扬孩子都应如此,举个例子——宝宝把积木搭成了一幢小房子,家长看到了,高兴地说:“宝宝真是个好孩子!”“好孩子”这样的话是典型的“夸人格”,如果宝宝总被扣上这样一顶大帽子,对Ta反而是种压力。孩子一旦遭到了失败,或者一些事情没有做好,就容易会对自己产生怀疑:“这次我没有做好,是不是就是个坏孩子了呢?”因此,爸爸妈妈们不妨尽量多对孩子的行为发表评价,避免让孩子陷入自满或自我怀疑之中。
及时回应孩子,拒绝冷暴力
当工作生活的压力和孩子的不合理行为接踵而至,父母们心力交瘁时,可能会对孩子说:“你再这样我不管你了!”“你别这样抱着我,知道自己错了吗?”拒绝沟通的做法可能会让孩子因恐惧而“乖乖就范”,但并不能让孩子认识到具体错误所在,反而破坏了TA的安全感甚至亲子间的信任。
类似情况下,建议先诚实地告知孩子:“爸爸/妈妈现在有些忙,有些事我们稍后来谈一谈。”待自身心情平复后再进行相应的批评教育。若不慎已向孩子宣泄怒火或施加冷暴力,也请记得及时向孩子道歉,并和TA一起复盘,哪些是宝宝的错,哪些是爸爸妈妈的错,以身作则,告诉TA自省的重要性。
不在公众场合批评孩子
不管是大街上,餐厅里,还是亲戚朋友面前,大庭广众之下的批评很容易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即使孩子有错在先,也建议父母把孩子带到可以单独交流的空间下进行批评指正。这样即使孩子还无法完全理解父母的话,也不因为自尊心受挫而激起逆反心理。
当成年人的阅历汇集成思想,它就会催促着我们去反思过去的事件,设想明日的生活;孩子们则不同,他们的脑海中没有具象的历史可以参照,自然也不会着眼于太过遥远的未来。为此,成人眼里孩子的多种“应该批评”的行为也可以视作“活在当下”的天性体现。为此,作为父母,在进行批评之前,不妨发扬一下成年人的理性优势,审视一番自身的“经验”有无谬误之处。在不影响他人、不涉及身心健康的前提下,让肯定与鼓励成为TA享受童年,探索世界的主旋律,用适当的、偶尔的批评调整节奏,陪伴TA迈向不可尽知,但值得期待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