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三万里》爆火,除了诗词,孩子还可以从中学什么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23-07-25 13:28

摘要: 带孩子看电影《长安三万里》,来感受这一堂关于审美、人生、友情和家国的大课。

最近,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火了。电影以盛唐为背景,讲述安史之乱后,困守孤城的高适向监军太监回忆起自己与李白的一生往事。


整个影片就是一场充满文化底蕴的穿越旅行。李白、高适、杜甫等大唐豪杰群贤毕集,唐风唐韵、诗词歌赋、音乐绘画、舞蹈书法陆续呈现,让整个大唐都活了过来。


影片还展开了对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讨论,对友情的讨论,对责任担当的讨论。披着大唐的锦绣外衣,讲述严肃的关于时代、关于成长的主题。


现在,就请您带上孩子,来感受这一堂关于审美、人生、友情和家国的大课吧!


审美,是打开“传统文化”的新方式


大唐,多元、复杂和开放的取向,造就了她自由奔放、气势宏大的审美气象。


大唐之美,美在“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的诗歌之境,美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书画之意,美在“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的建筑之盛……


对于孩子来说,《长安三万里》提供了打开“传统文化”的另一种方式。


诗词之美


全片共出现了48首唐诗,其中诗仙李白共18首名篇,均入选中小语文课本,每一段诗句在电影里头都有对应的视觉印象,美得震撼人心。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尊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酤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侠客行


李白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子夜吴歌秋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送陆判官往琵琶峡


李白


水国秋风夜,殊非远别时。


长安如梦里,何日是归期。


尤其是《将进酒》一段,恢弘壮阔、浪漫飞扬——李白率领众人乘鹤凌空而起,飞越千刃瀑布,直上神仙宫阙。水波、星河,流光溢彩;现实、幻象,彼此交融。那是他在沉浮半生四处碰壁之后仅剩的一点精气神,一点与生俱来的元气。



一首首的唐诗,变成画面呈现在人们面前。影片将盛世和乱世中怀才不遇的血与泪拍出来,让历史人物的那些黑白画像鲜活而浪漫,穿越时空带来共感。


大唐是诗的国度,长安是诗的韵脚,大唐之诗是刻进我们骨子里的文化DNA。其壮阔的境界,浑厚的意蕴,活力和朝气,浪漫的情怀,包容了天地秘奥、社会万象、生命重量、情感温度,记录着中华民族对自我的表达、对世界的表达。它的每一个字,每一声欢笑、戏谑、叹息与痛悔,都和我们息息相通。


城阙之美


“骊宫高处入青云”“九重城阙烟尘生”,一曲《长恨歌》为唐代建筑描绘出无边春色。无论是城市、建筑,还是雕塑,大唐艺术都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情理兼得、力韵互含、刚柔相济、象意合一。


以唐长安城为例,它整个是一个中心轴对称图形,以显礼制与规整。相比于秦汉,唐代建筑体积逐渐缩小,彰显声势、炫耀技术的造型与繁琐的装饰也少了,而内外空间和审美细节却日渐完美和丰富,更注重“人”的观感体验。



而《长安三万里》则将“山顶千门次第开”的锦绣长安、“二分明月是扬州”的秀美扬州,“白云千载空悠悠”的黄鹤楼、“两岸猿声啼不住”的三峡奇景,再到梁园、潼关、松州、蓟北的风光,都淋漓再现出来,可谓一幅活灵活现的《大唐旅游地图》。



礼仪之美


电影呈现的器物,华丽的明光铠、慑人的唐横刀、彪悍的唐军马,还有制举、行卷、浦江宴、题诗板、柘枝舞、吴道子的画、裴将军的剑、张旭的狂草、李龟年的音乐……诗意、壮美、考究、浪漫。


柘枝舞不是一言不合就跳起来,而是在对面的船上跳。隔着水声,隔着醉眼,退开半步的东方美学,刚刚好;叉手礼、碰酒杯时不能撞杯;李白葬吴指南时极具仪式感,是把米酒洒在墓前的包草上以示祭奠。



李白弹的那把曲项琵琶,琴头呈直角,和现在的形制不同。这种琵琶在隋唐时期才从龟兹传入中原,弹的时候是横过来的,有点像弹吉他。



而黄鹤楼上的诗板让人叹为观止,密密麻麻都是前贤的诗作。不论出身,不管贫贱,只要才华够就可以上去题诗。那背后是大唐的开阔胸怀。


人生,需要理想主义,也需要现实主义



李白和高适年轻相识,分别代表着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即便在千年之后的今天,这种碰撞仍然是一个重要的人生命题。


李白,代表了“浪漫主义”的一面。尽管他的外在形象在电影中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他内心始终如一。



每个年轻人都钦佩李白,追随李白,怀揣梦想,相信自己的抱负终将实现。无论贫困潦倒还是身陷囹圄,李白都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天真和理想主义的精神。


高适,代表了“现实主义”的一面。他的外在形象与李白截然相反,内心却与李白契合。离开家乡后,发现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有些人可能会气馁,但高适选择永不言弃,为了实现理想在原则上做出妥协,等待机会的到来。


高适是现实世界中的成功者,但他始终欣赏、钦佩李白。两人透过对方看到了自己,高适从李白的话中提炼出抗敌之策,成功击退了吐蕃的进攻。这是对友情的最高赞许:我会带着你的智慧行走世间。


无论李白还是高适,理想主义还是现实主义,都代表了唐朝人的乐观自信。


高质量的友谊,需要一场“双向奔赴”



李白是高适的太阳;高适是李白的月亮。


李白交友,不看身份、不看性别、不看贵贱,能平等地欣赏所有人的才华,与高适初次相识,就能看懂高适心中的那团锦绣。


李白和高适、杜甫三人作为好朋友在梁宋之间漫游,“安禄山之乱”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李白在长安还是“红人”时,曾邀高适来长安一聚,本以为会得到朋友提携的高适,在李白居所吃了闭门羹,赶到酒楼时,大醉的李白完全忘记了之前的邀约之举。即便如此,高适还是选择了理解。这对性格互补的朋友,可以映射到现实世界朋友相处的模式当中。


然而,因为身份不对等,也注定了这段友情只会是单向的,李白视为最好朋友的人始终不理解他,理解他的人也帮不了他。



当生命即将走向终结,过去纷纷扰扰大家皆已释然,最好的结局就是李白能坦然地吟出“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高适在小童说出最喜欢李白的诗时,能淡然回复“无妨”。


家国情怀:虽鼓盆而歌,但信念不灭



《长安三万里》,扑面而来的是一份家国情怀,悲悯情怀。


影片里的诗人们个性迥异、命运多舛,但背后都是对于家国天下、黎民苍生的深沉责任。无论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还是“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都流露着对国家的忧思与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


李白初见高适,就为他写下“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视为知己。李白自己也有男儿雄心:“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想着有一天功成名就,要学范蠡遨游七十二峰:“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当事业停滞,他写出了光阴蹉跎的焦急:“青春已复过,白日忽相催”;写尽了乱世中苍生的祈愿:“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当繁华成云烟,他终于悟到:“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李白的超脱,是他能在孔孟和老庄之间自由切换,进退有据,虽鼓盆而歌,但信念不灭。正是这种跌宕起伏的人生,洒脱不羁的个性,自信人生三百年的胸怀格局,造就了一代伟大诗人,创造了千古流传的好诗句。这大概是影片想传递给今日青少年的一种精神力量吧。


再看高适的人生。祖辈的光环带给他一种荣耀感,种下了一颗报效祖国的伟大种子,与岳飞的“精忠报国”遥相呼应。当国家正需用人之际,他可以年老之躯披挂上阵,建立功勋。


或许,培养孩子,不需要给他定点设计梦想,告诉他长大要当什么要做什么。当孩子的眼界和格局被打开,自我身份被定义,他的人生一定是有梦想的。



责任编辑:李龙丹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今日端午!这些和端午有关的习俗、...

这个“六一”怎么过?这十部动画电...

今年“五一档”这5部亲子电影,适...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