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这4个好习惯,助孩子自信满满上小学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上海科学育儿指导 发布时间:2023-08-01 10:46

摘要: 幼小衔接是每个孩子必经的人生历程,建立好习惯、养成好品质,是这个阶段家长真正需要帮助孩子做好的准备。

暑期已然过半,又有一批宝贝即将成为小学生了。那么家长如何帮助宝贝做好准备?有哪些要点呢?教育部制定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提出,要培养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孩子。因此,即使上了小学,上课、读书也并非生活的全部。尤其在孩子的小学起始阶段,关键并非提前学到了多少知识点,而在于学习的基础有没有被好好夯实——所谓的“基础”,正是良好的习惯养成,它们能支持孩子走好、走稳终身学习与发展的道路。开学前,家长应着重帮助孩子培养哪些习惯?一起来看!


生活习惯:培养秩序感和条理性



不少家长反映,上了小学后,孩子总把文具扔得到处都是;每天丢三落四,找不到自己要的东西;告诉TA该做的事情,一转身就忘光光,更别提完成了……其实,这可能不是孩子故意调皮捣蛋,而是因为在最合适的时期,父母没有及时帮孩子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


0-4岁是个体秩序感产生、发展的敏感期,尽早进行有意识的培养,能使孩子在入学后,表现得更为自信自如。整齐与规范、层次与秩序,是幼儿进入大班后需要着重培养的能力,而这一切的基础,是生活自理力。关注孩子自我服务能力与生活习惯的培养,现在开始也不晚,以下事项家长不妨鼓励宝宝自己做——


有序地分类、整理自己的物品和玩具;


将用过的物品及时归位,保持整洁;


独立处理好用餐、盥洗、排泄等个人事务;


帮助家人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运动习惯:增强体质,提升专注力



孩子进入小学后,看似大多数时间只需安静坐在教室里,但其实,学习时需要投入大量的脑力和精力;所以,如果孩子进入小学后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打瞌睡等情况,有可能是身体状态不足以支撑一天的学习强度所致,让TA无法始终保持头脑清醒。


运动产生的神经传导物质能够促进孩子的状态全方位提升——良好的心肺机能,能让头脑更敏锐,精神更集中;过硬的身体素质,能让反应更敏捷,动作更协调。研究发现,经常运动的儿童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情绪,更懂得遵守纪律,更容易掌握独立生活的技能。此外,运动对培养孩子的自尊心、自我认知以及社交能力也有很强的正面效用。


为此,建议家长平时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让孩子多动,玩一些家庭中能开展的运动游戏;另外还要保证每天有一定的户外活动时间,累计2小时为佳。在阳光下运动,还能大大降低孩子患近视的概率。


以下几个类型的运动,非常适合学龄前的孩子开展——


攀爬运动:如爬杆、爬网、攀岩等,这些运动有利于孩子的身体协调性发展。


户外运动: 如奔跑等简单的高自由度运动,具有一定的玩耍性质,孩子的参与意愿会较高。


球类运动:足球、篮球、乒乓球等球类运动可提高孩子的协调能力、判断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此外,还有障碍运动、精细动作、水中运动等等……参与更多类型的运动能让孩子们的身心成长更为全面。


阅读习惯:激发学习兴趣,探索更大世界


亲子阅读是学龄前儿童日常接触的与“学习”看似最相关的活动了。的确,阅读习惯的培养可促进孩子的倾听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有助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进入大班后,孩子的词汇量和语言组织能力明显提高,一般都可以条理清晰地描述所看到的事物,自信流畅地表达观点和想法了。同时,孩子逐渐由图片、故事阅读期过渡到文字阅读期,开始关注文字及故事本身。因而家长不妨选择一些语言丰富优美,故事性、逻辑性更强的绘本供孩子阅读。


另一方面,孩子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能认识到物体的不同属性、根据概念分类、理解因果关系等。家长可逐渐丰富孩子的阅读领域,提升非虚构读物的比例,适当进行数字、科学等启蒙,不仅能满足孩子求知欲,也可多多促进其逻辑思维的发展。


以下一些小贴士,有助于营造家庭阅读氛围,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固定频率的亲子阅读,不仅有助于孩子日常形成稳定的阅读习惯,也是提升亲子关系的好机会哦!


2、每天设好电子产品静默时间,关闭电视、电脑,远离手机等干扰;


3、每天有全家读书时间,大人作为榜样示范,要让孩子看到父母在阅读并“悦”读着;


4、把书作为给孩子的礼物,并表达对TA“读后分享”的期待。


学习习惯:认识时间,培养自我管理能力



进入小学之后,孩子即将进行系统的课程学习。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对于孩子的身心发育和能力发展极为重要,其中,时间规划和自我管理能力不容忽视。相关学习能力的培养,则可以前置于正式的学科学习开始之前。


引导孩子学会时间管理,第一步就是帮助TA建立起“时间”的概念。家长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可以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将“时间”与其“行动”联系起来,例如:7点了,该起床了;11点半到12点,是午饭时间;晚上10点了,该洗漱睡觉了……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将“按时做某事”的概念自然而然地融入进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此外,家长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孩子规划和管理时间的能力:


1. 引导孩子做事计时


在做一件事之前,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先预估一下完成这件事所需要的时间,为后续自己合理安排时间打下基础。在此过程中,可以使用小闹钟或计时器等方式来进行辅助。


2. 把事情分轻重缓急


家长可以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将事情按照“紧急度”和“重要度”进行组合,合理安排。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在家长看来无足轻重的事,可能在孩子眼中是头等大事。家长要耐心倾听孩子的排序理由,去了解TA的心思,在不断沟通中达成一致。


3. 安排时间有弹性


家长在帮助孩子制定时间安排时,要注意保留弹性,避免时间安排太满,没有灵活调整的空间。这样孩子可能会因为时间过于紧张而失去继续下去的动力。此外,家长要留给孩子合理自由支配的时间,让TA体会到时间管理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幼小衔接是每个孩子必经的人生历程,相比赢取并不存在的“起跑线优势”,建立好习惯、养成好品质,以获得终身学习长期发展的能力,才是这个阶段家长真正需要帮助孩子做好的“准备”。愿每一位宝贝都能丝滑过渡、顺利“衔接”,怀着从容与期盼步入新旅程,享受新鲜又愉快的小学生活!


责任编辑:李龙丹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如何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这 ...

90后老师接管课堂后,带着这群小...

超有用!家长这样“检查作业”,帮...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