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11月,一段初中语文课视频突然冲上抖音热搜。截至目前,播放量超过了1亿。
那是一堂肖像描写的作文课。一位男生正在朗诵他的作文:
每天早上,她的笑声一定会先于她的脚步,到达教室……她的笑是那么有步骤:弓腰,后仰,抬手,展眉,眯眼,咧嘴,放声,捂嘴,然后慢慢地平复。她的笑是那么有韵律,或“哼哼哼”“嘿嘿嘿”,或“鹅鹅鹅”“嚯嚯嚯”,短歌长调随心而定……
男生写的正是坐在他旁边的女孩。听到此处,女孩一脸嫌弃。
但她的笑更多是令我痴迷的,独有一种治愈性,如春风过处花草摇曳,银铃脆响,仿佛又让时光轮回到林徽因笔下的人间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双手托着下巴的女孩,顷刻笑靥如花。
羡慕孩子们表达能力的网友,评论区留下一句“如果不是急着赶路,语文才是最美的学科”,获得15.7万个点赞。这节语文课来自杭州近郊的丁兰实验中学。运营这个名为“语文山水”抖音账号的,正是该校的语文老师、语文教研组长王杨军。在他看来,语文从来不只是语文。
阅读与表达,审美与鉴赏,观察与思考。这些无法立竿见影,但会对人生产生重大影响,进而比应试技巧更重要的能力,有可能在初中三年的语文课堂里埋下一颗种子吗?在浙江不断深化中学语文改革的背景下,拍下学生课堂表现的短视频,是王杨军正在做的教学探索之一。
观察
12月初的杭州,零星小雨,丁兰实验中学810班的教室里,王杨军正在给同学们讲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知人论世、读懂诗意后,他放了一段清幽的古风音乐,和同学们一起配乐朗诵了起来。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当孩子们正摇头晃脑读诗,并细致打量课本上陶渊明东篱之下采摘黄菊的插画时,教室窗外杭州初冬的银杏树,悄悄落下了几片黄叶。
课后班上的一位女同学秋涵说,她很享受配乐诗朗诵这个环节,音乐一起,就容易代入像古人一样吟诗。另一个同学钰晗,表示赞同,她就是冲上热搜视频“肖像描写”里,那个被夸“笑得有步骤”的女孩子。
两人都说喜欢语文老师的课,因为“他很少考试,只有期中和期末考。”“他每学期都会自办语文表彰大会,准备好多大家爱吃的东西,他的办公室也总有好吃的。”“他每每讲到动情处,就不自觉手舞足蹈,脚剩半截在讲台上,真怕他掉下来。”“他经常笑得咧嘴露出两排牙齿,像松鼠哥。”“他生气时说话会结巴。”这是两人对王杨军的观察。
“写作文前你得先观察,而不是写些人云亦云的东西。观察某个场景,观察他的动作。”这是王杨军在作文辅导时反复强调的。
钰晗提到那个上热搜的“肖像描写”作文,同学对她的观察不可谓不细致。“连我都没有察觉,我的笑竟然还有‘步骤’?”
什么是观察?她举了一个从书上领悟到的例子。那是妈妈给她买的《福尔摩斯探案集》。福尔摩斯问华生,他们住的公寓有几级台阶。华生说虽然已经爬了不下几百次,但没留意过。福尔摩斯说,是17级台阶。
“华生是看,福尔摩斯是观察。看是有眼无心,观察是眼睛带动心灵去看。”钰晗说。
三位语文老师
在王杨军的办公室,几箱休闲食品就摞在办公桌旁,桌上堆满了作业本,作业本封面写着每次的成绩:A、A-、B+……孩子们只要集齐五个A,就能来他这里换个小食品。
这是王杨军“想方设法”让孩子们爱上语文的方式之一。
爱上语文重要吗?作为一个从小被语文滋养过的人,他迫切希望孩子们也能有这样的兴趣。对文字的兴趣在王杨军身上似乎是天生的。他成长在农村,性格内向,从小就爱看书。书籍匮乏时,他把每一本小学教材都翻了好几遍,音乐书和美术书都没有放过。以至于后来,他有了口琴就能无师自通吹奏起来;看到中国画,也能道出一二,还能画上几笔,是班里的黑板报小能手。
但真正爱上语文,要归功于他所经历的语文课堂。至今他都对小学、初中、高中的三位语文老师,有着生动的记忆。小学是一所村小,语文老师兼体育老师。下雨天上不了体育课,老师就会在教室里讲《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这类的故事。多年以后,他始终难忘在那个漏雨的教室里,他有很多被故事击中的瞬间。经由这些故事,他接受邀请,进入语文的大门。
初中的语文老师兼音乐老师,他经常带领学生作配乐诗朗诵——王杨军目前的课堂就继承了这个传统。
这位语文老师还会把古诗词唱给学生听。学李煜的词《虞美人》时,他深情地唱了起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凄楚空灵的歌声里,王杨军的内心产生了极大的震颤,似乎也感受到了一位亡国之君的沉痛。
这让他领悟到,语文不只是书本中的故事,还伴随着通感的审美情趣。而好的语文老师,文艺双馨。
王杨军也是在这个时候感受到写作文要真情实感。他写了一篇名为《老屋》的文章,内容是搬新房的那天,他执意要回到出生的老屋睡一晚,因为老屋斑驳的墙上满满都是一家人成长的痕迹。醒来发现,家里的猫陪着他到老屋睡了一晚。
他写得泪流满面,后来这篇文章拿下了语文老师任课以来的最高分——时至今日,在和我聊到《老屋》时,他依旧哽咽了,或许喜欢语文也能让一个人拥有充沛的情感?
高二的语文老师则不拘泥于教材,自行筹备了一个“班级图书馆”,拿经典文学读物扩展学生阅读。此外,他还要求学生大量诵读古诗文。
传唱千古的诗歌总是带有某种普遍性,会在之后慢慢契合进每个人的生命经验里,这也成为王杨军精神世界很重要的一部分。
得益于这段很受用的经历,王杨军在成为语文老师后,会要求学生熟读《唐诗三百首》。他立下誓言,要在初中三年讲完《唐诗三百首》中除七言律诗外的所有篇目,并告诉孩子们,“你们是学校的唐诗实验班”。
而长期浸润在大量古诗里的好处是,学生们能融会贯通“玩儿”古诗,还能加入现代的体悟。有一次王杨军和学生们玩起了“古诗三句半”,古诗新作,比如岑参的《逢入京使》就被改写成: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加个微信。
这一课堂视频也在抖音平台收获了50万的点赞,网友们纷纷效仿,在评论区玩儿了起来。
可以发现,王杨军如今对语文教育的很多探索,是沿用这三位语文老师的做法。他们的共同点是,如果语文课堂里总有超出应试的那部分——审美、视野、文学素养的呈现和训练,教育就已经自然发生了,这是让王杨军、让现在的学生们爱上语文的“钩子”。
受挫
关于“什么是好的语文教育”的思考从未停止,但答案在十年教龄里渐渐清晰起来。
从2014年入行后的十年里,有一件事让王杨军备受打击。他教的第一届学生今年大四,部分学生一直和他保持联系。其中一个中学成绩拔尖的学生,到了大学却变得平庸了起来——没有了升学的压力,也没有了学习的动力,逃到游戏里躲避迷茫。
对一位有追求的中学语文老师来说,很大的成就感是他所提供的教育,在学生中考、高考之后,更为广阔的人生里仍然有意义。反之,则是巨大的挫败。
反观自身,王杨军认为自己因为热爱语文,在语文里训练思维,打磨性情,锤炼品质,从而获得持续学习的能力,和推动生活向前的动力。
什么样的语文教育能提供这些?
肯定不是应试教育“重语(字、词、句、段、篇等语言性训练)轻文(文学性训练)”那一套。应试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走到更高处,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吊诡的是,只要时间拉长一点,它经常很难达到目的。
这次受挫,让王杨军更加坚定,语文教学的底色,就是更多的阅读;语文素养的提高主要来自日常积累,在教材之外进行阅读的课外拓展格外重要。
换句话说,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得有能力让学生们喜欢阅读,至少是接触阅读。一旦阅读习惯养成,孩子们能从阅读中获得乐趣,一种智识生活会伴随他们终身。
但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对阅读天然“感冒”,以及各科都在争抢学生的学习时间,课业满满的情况下,学生怎么大量阅读?
王杨军想了很多办法。他要求孩子们每周一次的摘抄注明出处。顺着这个“线索”,他在作业辅导课上问学生:你最近看的那本书挺有意思的,再给我讲讲吧。测验他们是否真的看进了书。
他营造一种“阅读并不是随随便便唾手可得”的氛围。比如他建立班级书架,按正规的图书馆图书分类编码,并配有二维码,孩子们借书扫码后,即能从软件后台监测是否两周读完了一本书。再如他在学习平板上建了一个阅读VIP群,每天连载好文,他和孩子们说:且看且珍惜,未来这个群可是要收费的。
他坚持每周一节的阅读课就是纯粹的阅读,不拿来教学或写作业。课前的五分钟还让学生轮流上台分享最近正在阅读的书。“这是让阅读进入学生们日常社交话题很重要的途径。”
对于他目前所教的八年级学生,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经强调了一年多,效果开始显现。
女孩钰晗说到,她看完《摆渡人》小说已是深夜,躺下久不能寐,“一直在想,没有任何一个字是我不认识的,没有一个词很生僻或很华丽,但怎么组合在一起就这么震撼,它结尾就四个字‘我在这里’。”
她还提到安排在中午的阅读课,如果看进去书了,就会有一种“暖暖的很舒服的感觉”。“你不会再去想还要写什么作业。你的手握着你的书页,就仅仅是放着,(在杭州的冬天)突然间手就真的有点温暖了。”她说。
新教具
钰晗、秋涵时常出现在王杨军“语文山水”账号的视频里。而将普通的语文课堂拍摄成视频,分享到抖音,是一次无心插柳的结果。
2019年,王杨军在抖音开设了名为“语文山水”的账号。他日常就喜爱摄影,将摄影素材搭配上自己的朗诵,是初期的视频内容,目的是呈现语文之美。但有一次,王杨军分享了学生们在课外吟咏桂花诗,瞬间收获几万个点赞。
“没想到大家会这么关注初中语文课堂。”王杨军决定把课堂分享视频继续进行下去,因为孩子们也受到了很大的鼓舞,以前念作文,“观众”是全班的三十几个同学,现在念作文,“观众”是一千多万的网友,孩子们自然对语文学习更重视了起来。抖音俨然成了他和孩子们的“新教具”。
但王杨军坦言,这种把短视频纳入到语文教学的探索,并不太具备可复制性。
主要是时间。王杨军的摄影摄像、视频剪辑技能在大学期间已经凭着兴趣学完,即使如此,目前一条2分钟左右的课堂视频,制作完成要花上15个小时左右。
课堂上有两个固定机位,可以看到视频里远景、近景、特写都是通过后期剪辑完成的。配乐上他也下了很多功夫,让音乐更好地烘托视频的节奏。既然是语文课堂视频,对错别字零容忍,后期校对字幕也得花上个把小时。
这也是王杨军视频更新频次不高的原因,有时甚至一个月才更一条。
而这仅仅是后期工作。前期,他布置完拍摄内容后,会征集想要参与拍摄的学生。之后单个进行辅导,让孩子们把要说的内容提前对着他演示一遍,不仅仅辅导内容,还有起立的姿态、语气、语调等都一一校正。中学老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已相当繁忙,不是所有人都能抽出时间进行这样的教学探索。
王杨军是实实在在看到探索的效果:实操多了,孩子们在镜头前的表现也越来越自信。有时录完视频但没有被剪辑进去的孩子会去找他“理论”,他就把视频拿出来,细致分析哪里表现得不够好,下次要怎么改进。
“复制”一个“语文山水”账号不现实,但至少有些教学方式可以复制,并且也正在复制中。
有些语文老师会模仿王杨军的教学形式,在自己课堂上实践;有些老师则把他的视频当作范例,在语文课上播放,启发孩子们爱上传统诗词。还有很多中小学生家长们在评论区晒出自己孩子的作文,网友们一起鉴赏点评。
甚至有一些网友们“参与”到了课堂内容创作中。比如一条视频内容是学生们“趣说姓氏”:“我姓周,一个星期的‘周’。”“我姓严,班主任的‘严’。”网友们在评论区也大开脑洞,纷纷说出最有创意的自我介绍:
“我姓房,你买不起的‘房’。”
“我姓杨,满门忠烈的‘杨’。”
网友们自行玩儿了起来,互相点评,语文之美早已不局限于一方教室。
时间又回到那个配乐朗诵陶渊明《饮酒(其五)》的课堂。王杨军带领孩子们又读了一遍。孩子们读原文:“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王杨军跟进一句诗意:“这里面一定蕴含着生活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他们在诵读的时候,无数网友在催更,在留下对他们课堂的见解,也在评论区创作点什么。
语文的魅力大抵就是多年以后,某年某月见某景,抑或仅仅是刷到一条语文课堂的短视频,忽觉灵光乍现,从前读书的记忆、阅读过的文字都活了起来,顿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之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