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不扫兴”的父母,筑起亲子依恋关系之基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上海科学育儿指导 发布时间:2023-12-22 11:20

摘要: “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更好地陪伴孩子”,是爸爸妈妈们需要认真解决的课题。

孩子拿着刚完成的泥塑作品兴冲冲向你展示的时候;当孩子饶有兴致对你抛出“十万个为什么”的时候;当孩子想听你再多讲一遍故事的时候……


身为父母的你,可曾因为忙碌而敷衍回应或者干脆拒绝?诚然,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的当下,孩子乘兴而来,却被大人“扫兴”而去的情况很难完全避免;正因如此,“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更好地陪伴孩子”就成为了爸爸妈妈们需要认真解决的议题。今天的文章,我们就来聊聊怎样做“不扫兴”的父母、构筑起健康牢固的亲子依恋关系——


认同孩子的“兴致”所在


“这有什么好玩的!”“都听了十几遍了,还要听?”相信不少家长都有被孩子看似“无厘头”的兴致和执着弄得烦躁的时刻。和成人感受世界的方式不同,身边的一草一木、家人的每个细微动作表情,都可能成为孩子关注、观察、模仿、取乐的对象,有时甚至不达“彻底”誓不罢休;而早已对世界运转规则习以为常的我们,自然对此很难共情。


因此,与其勉强自己“儿童视角”看问题,不如换个角度,将重点聚焦在“兴致”本身——既要认同孩子的兴致所在,也要正视自己的。爸爸妈妈们要尊重孩子的需求,只要TA能在感兴趣的事上释放心情、得到快乐,就不是浪费时间;同时,也要拥抱和热爱自己的生活,找到自己的兴致所在,拥有“自得其乐”的能力,这样才能理解孩子的各种奇怪“兴趣”,有充足的精神能量来陪伴孩子,创造让亲子双方都乐在其中的美好时光。


做“不扫兴”的父母 可以这样接纳孩子的兴趣


意义不明的画、收集来的小石头、卡通片里学来的口头禅……对于孩子种种难以理解的爱好,爸爸妈妈们不妨试着先用提问替代共情,比如——“诶?这个好像一朵云啊,但它是红色的,爸爸/妈妈不认识,你告诉我好不好?”“宝宝刚刚说了(电视里)小猫的台词,那为什么不学小青蛙的呢?”这个过程既有利于家长更精准地了解孩子的兴趣所在、可以此来调整亲子沟通和陪伴的方式;同时也是在传递接纳和赞同的信号,让孩子明白并坚信“爸爸妈妈懂我、支持我,我可以尽情去做想做的事!”


向孩子展示自己的兴趣


有些时候,陪伴孩子和照顾自己的兴趣并不冲突,比如喜欢摄影的家长大可以在出门“遛娃”时向TA展现自己的拍摄技巧;爱好天文的家长可以在夜晚入睡之前和宝宝讲讲星星的故事……当然,这么做的目的并非要求孩子朝同样的方向发展,重要的是分享那份沉浸于“爱我所爱”的快乐状态,让孩子也能大胆地去追逐自己的心之所向。即便最后对他们的“所爱”并不真感兴趣,也请家长们不要吝于送上TA所期盼的鼓励和赞许哦!


避免无效陪伴


很多时候,陪伴时间的长短和效果并不绝对成正比。类似“人在心不在”的无效陪伴,反而会耗费双方的时间和耐心。这种情况下即使父母近在咫尺,但心思仍在工作或其他事上,孩子没法从他们身上感受到关心与在乎,久而久之甚至还会产生挫败感——“为什么爸爸妈妈和我在一起总是不开心?”“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他们是不是不喜欢我啊?”……


为此,比起没空抽空“硬陪”,不如和孩子直接说明:“现在不能和你玩/听你说呢,等爸爸/妈妈忙完了手上的事情,再好好来陪你可以吗?”然后选择身心状态俱佳的时候,再和孩子一同弥补先前没能“尽兴”的时光。


创造轻松自由的家庭氛围


轻松的家庭氛围不仅能降低孩子的焦虑感,还可激发其创造力,让孩子学会自己安排时间。在TA享受自由与独立的过程中,会自然地了解“爸爸妈妈也需要独处”,从而逐步减少对父母的依赖,不再非得诉求于让大人来满足自己的种种“兴致”,而可以在感兴趣的“小天地”里得到自给自足的快乐与收获。虽然这样物理上“在一起”的时间可能不那么多,但亲子之间并不会因此疏离,反而可以构筑起更具松弛感、持久稳固的健康依恋关系。


关于“不扫兴”这件事,成人的世界总有太多的无奈,繁忙的工作、难以拒绝的应酬、日常琐事的奔波……次次以完美的状态去回应孩子显然是不现实的。所幸,因为是家人,因为是亲子,“扫兴”后的补偿也可以简单而不失温馨——晚餐后的小憩、周末的短暂空暇,即使只是在沙发上随性的玩闹、睡前简单的对话、临别时轻轻的亲吻和拥抱……亦已足够。而这些,也是在从另一个角度告诉孩子:“爸爸妈妈没法一直陪你玩,但对你的爱和支持,永远都不会变哦!”



责任编辑:李龙丹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那些工作繁忙,还能给娃高质量陪伴...

想要好的亲子关系,要把握好关爱的...

暑假期间,家长如何更科学地陪伴孩...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