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是“慢慢慢”,大人只能“催催催”?这么做,更见效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上海科学育儿指导 发布时间:2024-01-05 21:25

摘要: 孩子的种种“磨蹭”行为是天性的一种表现,一味频繁催促无益于培养孩子自主的时间管理能力。

爱赖床、洗漱久、吃饭慢……孩子的种种“磨蹭”行为经常让家长烦恼甚至上火。事实上,这是孩子天性的一种表现。一味频繁催促,非但无益于培养孩子自主的时间管理能力,还会让他们把长辈当作“移动闹钟”来依赖,使得磨蹭、拖延的情况愈发加重。想要科学养成孩子的时间观,专家们建议这样做。




Q:我们家小孩子4岁,之前吃饭洗漱已经可以自己来了,但自从9月上幼儿园后他反而变得起床要催、吃饭要喂;刷牙、洗脸也总喜欢拖时间,请问有什么办法吗?


李爱铭:


幼儿生活习惯的培养需要家园双方的沟通配合。本来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和习惯的幼儿入园以后确实可能会因环境和日常安排的不同感到被“双标”,继而无所适从。


因此他可能是在以拖拉磨蹭的方式表达“抗议”。建议家长和老师对家园生活习惯进行一体化的设计,让洗漱顺序、用餐时间等尽量做到家园一致,循序渐进地让孩子在各种场合都具备适应力。



Q:孩子做事情动作很慢,有时候就呆呆地坐在那里不动,而且说不得,说了就会默默地流眼泪,家长应该怎样引导孩子提高效率?


丁昀:


看到这样的问题描述,好像就能看到背后有一个风风火火的家长。在利落的家长映衬之下,孩子就是一个慢吞吞的宝宝。效率是和目标联结在一起的,和速度常常是同胞。但是在儿童世界里,他们没有明确的目标,因此有人说,他们有自己的大纲,也就是有自己的节奏。但是这在许多成人那里是理解不了的。


其实在儿童心里,他们所有的行为都是发自内心的,所有的自发行为自然有成人无法了解的价值,所以虽然有些慢,但并不影响他们在内心正在建立他们自己的规则、路径和速度。这样的过程,其实还没有人能够完全揭示出来,但是这是形成不同人格与个性的必经之路。比如,他们玩泥玩沙玩水是在充分地感知;他们不厌其烦听同一个故事,是在大脑中建立声音、形象的关系。所以,你觉得孩子慢的时候,也可能就是正在建构TA自己的体系。另外一种情况是,孩子对事情本身没有需要也没有兴趣。这个时候家长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让TA在不知不觉中行动起来。我们要知道对于孩子来说,相对于体验生活、积累经验的过程,效率并没有那么重要。



Q:宝宝早上喜欢赖床,每次催他起来早饭就说吃不下。请问早起确实会影响孩子的食欲吗?起床到吃早饭的时间间隔多长比较合适?


曾云皓:


培养幼儿规律的生活作息,家长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做起。比如每天早睡早起,餐点定时定量,活动动静交替,保证吃动平衡,还要保持愉悦好学的情绪。


建议每天幼儿7:00前起床喝温白水一杯,7:30 吃早餐,9:30吃早点,11:30 吃午餐,12:30——14:30午睡,15:00吃午点,17:30—18:00吃晚餐。睡前一小时喝牛奶。每天三餐三点,而且餐与餐之间确保4个小时,餐点之间确保2个小时的间隔时间,保障幼儿营养的消化和吸收。每天上午户外活动1-2小时,下午一小时。这样才能保证幼儿每天足量的运动时间。相信家长和孩子共同遵循生活作息规律,幼儿会健康快乐地成长。


责任编辑:李龙丹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这样带孩子做时间管理,家长不急不...

孩子在家写作业总是磨磨蹭蹭?3招...

“新学期号”列车已“进站”,如何...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