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频频“告状”为哪般?家长不妨这样引导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上海科学育儿指导 发布时间:2024-01-11 09:57

摘要: 很多情况下,年幼的孩子并不能理解“告知”与“告状”之间的区别,家长需要根据两者的不同采用合适的应对方法。

妈妈,昨天在外婆那里,东东哥哥多吃了两颗糖!”


“老师!南南不肯好好排队,还推其他小朋友!”


“爸爸你看嘛!西西也把胡萝卜剩下了啊,没有吃光!”


“好多人在那里玩,北北也在,但他们一个都不理我……”


爸爸妈妈们可能会发现,自家孩子有时会显得特别“八卦”,还爱“打小报告”,哪怕一点点小事也值得他们气势十足跑来“告状”,弄得大人哭笑不得。其实,很多情况下,年幼的孩子并不能理解“告知”与“告状”之间的区别,但作为引导者的家长,则需要根据两者的不同采用合适的应对方法。今天的文章,我们就来小小讨论下关于孩子“告状”的那些事儿。


“告知”与“告状”的区别



告知行为客观上不存在褒贬倾向,只是单纯地告诉大人“谁做了什么”。之所以语气听起来和告状没什么两样,是因为孩子常常会将自己的诉求隐藏在类似的行为中,比如——


“西西也把胡萝卜剩下了啊,没有吃光!”


→“我也不想吃胡萝卜……”


“好多人在那里玩,北北也在,但他们都没有看见我……”


→“我想加入但不好意思说,你们能不能帮帮我?”


告知本身并不需要制止,但可以“简化”,在孩子这样来进行对话的时候,家长可以先温和地表达共情:“这样啊,那宝宝觉得他们这么做不对/有点失望是不是?”然后向TA确认真实的诉求,视情况决定满足还是拒绝,这也是在用行动告诉TA——大人理解你的感受,但能不能配合取决于你诉求的合理性,下次直接说就可以了。


告状则相反,在明确的“利己”意图外,还会带着“损人”倾向,比如——


“昨天在外婆那里,东东哥哥多吃了两颗糖!”


→“明天哥哥的小点心就归我啦!”


“老师!南南不肯好好排队,还推其他小朋友!”


→“老师可能会表扬我!”


这通常是因为孩子在摸索规则时曾因为“举报”行为而获得过正反馈,因此认知上就将其当作“获利”的途径。这种情况下,即使孩子告状较为频繁,也不建议家长简单粗暴地制止,原因有二——一是告状虽然损人利己,但绝大多数情况下孩子看重的都是自己的奖励,并非恶意针对“举报对象”,反馈不当,反而会让孩子之间真正产生矛盾;二则幼儿对规则的划分不像成年人那样细致,往往不清楚哪些必须遵守(比如法律法规),哪些是可以调整乃至修改的(比如家庭规约、游戏规则等),因此,如果因为坚守规则而被批评“你怎么老是告状”势必会令TA困惑,甚至继而萌生出要破坏规则的想法。


为此,敷衍、武断评判、直接拒绝都不是应对此类情况的良策,想要合理减少孩子的告状行为,家长不妨这样引导——


如何减少孩子“不必要“的告状


不为告状行为设置物质奖励


当失去了相应的奖励机制,孩子的告状频率会自然减少。此外,如果孩子告状的内容确实存在需要大人干预的部分,也尽量别公开表扬或批评相关人和事,避免强化孩子“举报就是好事”的认知。妥善处理后,再让孩子了解——虽然没有奖励,但你的行为确实维护了秩序,让事情变好了。如此,还能引导孩子去分辨各种规则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思考“告状”的意义、以及如何让它发挥正面作用,例如——“因为你提醒了南南插队是不对的,他已经改正啦,也向被推倒的小朋友道歉了,大家又是好朋友了呢!”


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


多带孩子去各种场合参与活动、鼓励TA多看多听、多体验多思考。增长见闻能有效增强孩子的包容度,从对诸多事物的胆怯、不解到“这没什么奇怪的,之前就见过”再到“诶?我也可以这样做吗?让我想一想……”不断拓展其经验边界,让他们对世界的认知也在此过程中愈来愈丰富和完善。


提升孩子的合作和融入能力


接力跑、大型拼图、多人演奏玩具乐器等等……在一场场合作中引导孩子寻找到兴趣所在以及适合自身的社交模式,更多关注自己的优点,也发现他人的长处。让TA感受到和小伙伴们一起在规则中取长补短、通力协作的成就感与快乐,不再因为过分关注他人的表现行为而纠结烦恼。


鼓励孩子独立解决问题


某种程度上,“告状”也是孩子在以撒娇的方式表达对成年人的依赖,爸爸妈妈们大可以借机引导TA尝试独立解决,比如——“那个小车是人家的啊,他不给你玩当然可以,你想玩的话,要不要试试再和他商量,让他玩你的小船来换?”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提升TA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帮助TA建立“我自己就能做到”的信心,以告状来向大人求助的情况就会变少。


明确“告知与否”的分界线


孩子的能力毕竟有限,如果遇到必需成年人干预的情况,则不能简单鼓励TA“自己搞定,不要告状”了,其中首要就是安全问题——“如果情况紧急,当其他人要做出危及他们自己、或者宝宝你的身体健康的行为,一定要第一时间让大人知道!”类似的红线必须提前和孩子划好。


责任编辑:李龙丹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孩子一回家就抱着手机玩个不停,家...

做“不扫兴”的父母,筑起亲子依恋...

当孩子考试失利、对学习没有动力时...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