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匠心铸教育,以创新致未来 !上海市教育系统2024年劳模创新工作室风采之六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慧 发布时间:2025-02-11 08:47

摘要: 2024年,22家上海市教育系统劳模创新工作室被命名。让我们聆听名师领航、教书育人、匠心传承的故事。

周韧刚劳模创新工作室

探索自然教育,聚焦创新发展



“自然,充满着复杂性;自然教育的内容生成性强,连接人与自然,具有追真、向善、尚美的特性。我们想让青少年学生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充分感受自然的精彩,形成关于自然的观念,树立保护自然的意识,聚焦创新思维、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周韧刚,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中学生物学学科教研员,从教30多年来,一直扎根在自然教育一线的“土壤”里,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工作室的创建初衷是为了培养一批具有自然教育能力的中学生物学教师,形成一批以自然教育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开展一系列自然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对教育工作者的培育,组织实践探索活动,来辐射到学生和更多热爱自然教育的人士,为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后备人才提供有效途径。


热爱自然教育,让工作室聚拢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其中包括中学教师、绿化市容和生态专家、自然教育领域的编辑、高校生物博物馆负责人、生物学专业大学生等,他们在普及观鸟和鸟类调查、指导自然笔记和科创课题、开设校本课程和市级展示课等方面已结出丰硕的成果,更成功主办了“中国自然教育大会分论坛:自然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方琼劳模创新工作室

用古诗词吟唱时代新曲



“诗词最开始就是吟唱的,随着时代变迁就只是读了。读,能让我们感受古诗词的精美,但我以为,唱,也别有一种风味。”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主任、歌唱家方琼说,要用歌诗之声,颂古典之韵,展时代之风,让更多人听到古诗、古曲、古风、古韵。


这些年,方琼带领团队和学生运用现代音乐创作理念,在演唱形式、配器方式和多种元素组合等方面,探索与创新古诗词音乐,成功举办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古典诗词歌曲系列音乐会”。一场场“《长相知》音乐会”从《诗经》到汉乐府,从唐宋雅韵到明清诗词,尽显中华文化的瑰丽绚烂。音乐会并不是方琼一人的独角戏,她还把不少优秀学生送上了台,“未来,我们将依托上海音乐学院的教学资源,设立中国古典诗词声乐歌剧人才培养计划,让这份事业薪火相传。”


古诗词的谱曲不能永远停留在“出土文物”,工作室拥有一批专业的作曲家和词作家,他们将专注于创作和演绎古典诗词歌曲,打造海派音乐文化的名片,提升公众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知与热爱。同时,建设集教育、研究、创作、演出和推广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朱颖文劳模创新工作室

奋“泳”争先,建一流高校高水平游泳队



“我们将通过科学训练,因材施教,打造一支国内一流的高校高水平游泳队。”朱颖文,上海交通大学体育系教师,上海交大高水平游泳队主教练,国际级健将运动员,也是中国第一个在100米自由泳项目上游进54秒大关的女选手。


从世界冠军到金牌教练,她和团队带领上海交大高水平游泳队在全国学生运动会中取得60余枚金牌、100余枚奖牌的佳绩,游到了国内高校第一军团的前列。


工作室依托上海交通大学体育系,致力于创新游泳教学体系,优化训练方法,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工作室引入先进的训练设施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在体能、心理、技术等训练方面形成系统模式;根据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和心理特点,开展个性化教学试点;加强游泳理论课程建设,为游泳队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朱颖文表示,工作室未来将完善运动员的培养体系,建立运动员成长档案,跟踪记录他们的训练情况、比赛成绩和身心发展状况,打造集信息、技术、体能、机能、康复、心理、营养的一体化保障系统,为个性化培养提供更有价值的依据。


编后


上海市教育系统2024年劳模创新工作室系列报道落幕,上海劳模名师的群像越发清晰——他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增智”,他们联合攻关、成果共享,创新教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将工作室打造成教育理念和教学技术创新发展的桥头堡、新高地,将工作室建设成为充盈人才的“蓄水池”。


采访时,劳模名师及其团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深刻的印象:劳模名师都很忙,有的正在国外学术交流,回国后马上接受采访;有的抓紧寒假档期指导学生备赛,有的则忙于科研,工作时间往往找不到他们,不少老师一直到晚上才有空打来电话,回复采访问题;劳模教师很较真,稿子里的一个细节问题,会反复求证,确保准确无误;重视团队的培养和建设,有的在审稿时特地加上团队骨干的事迹,尽量展现多位成员的闪光点,有的则发来大量生动的团队工作照,有的甚至为了这次报道特地召集全体成员用心拍摄照片……这些充分展现出劳模创新工作室团队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劳模一路引领,播撒创新火种。从这些劳模创新工作室的育人理念、创新故事里,我们看到他们在集智创新、技能传承、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的示范带动作用,这些事迹也将激励教育系统广大教师不断弘扬劳模精神、凝聚创新力量,打造出更多“匠师型”团队。


责任编辑:王慧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以匠心铸教育,以创新致未来!上海...

【名师】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中学生命...

【名师】上海交大体育系教师、高水...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