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岐黄古剂 创制药新术
冯年平 上海中医药大学二级教授、中药学国家“双一流学科”中药制剂方向学术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制剂三级实验室主任
冯年平专注于中药制剂新技术研究30余年,针对中药制剂剂型落后、疗效不稳定等问题,将先进材料、纳米技术等前沿科技应用于中药制剂的创新研究,形成了新的学科增长点。
他承担完成国家自然基金、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上海市中药现代化专项等各类课题30余项,以及多个新药的产业化开发;在SCI期刊发表高质量论文1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项;曾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等8个奖项;入选“全球顶尖前10万科学家”榜单(全球学者库)和“全球顶尖前2%科学家”榜单(美国斯坦福大学)。
他积极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在研究平台建设以及中药制剂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基于中医独具特色的“穴位给药”开发的“消胀贴膏”获得国家药监局新药临床研究批件,促进了中药制剂创新成果的产业转化。
他坚持教学与科研相长,负责的中药制剂实验室是首批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认证的三级科研实验室,主持的《中药药剂学》课程被评为上海市一流课程。他主编了《中药药剂学》《Novel Drug Delivery Systems for Chinese Medicines》《现代中药制剂设计》等行业规划教材和学术著作10部。
冯年平热心助力青年教师成长,培养了一批优秀骨干人才,其中10余人次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岐黄工程”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上海市“东方学者”、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等计划。
匠心传承千年压金丝嵌宝技艺
张超 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珠宝与艺术设计学院专任教师、首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青年人才、上海市首席技师
作为压金丝嵌宝工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张超深耕于这项融合玉雕与金属细工的高难度技艺,致力于非遗文化的传承、传播与技术创新。
压金丝嵌宝工艺源自商周青铜器金银错嵌宝石工艺,至清代乾隆年间达到鼎盛。张超以玉器为载体,通过精准的制槽技艺确保金丝与宝石牢固镶嵌,并创新性地将金丝直径由0.26mm精进至0.22mm,作品的精细度与表现力得到极大提升。她熟练掌握玉器雕琢与金银镶嵌的双重技艺,尤其在薄胎玉器等复杂载体上实现流畅线条与均匀镶嵌,代表作和田碧玉《压金丝嵌宝平安瓶》获上海市金奖。
她投身非遗推广,先后亮相央视《非遗里的中国》、东方卫视春晚,生动展示技艺魅力,并代表嘉定非遗在进博会、香港“中华文化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国际与国家级舞台上精彩亮相,极大地提升了传统工艺的社会能见度与影响力。
在学术与教育领域,张超是非遗传承的深度参与者与推动者:担任上海市高职课程思政示范课《首饰创意与设计》专家指导,促进专业教学与思政融合;参与“关工委服务乡村振兴”课题,助力乡村文化振兴。2025年她参加“春雨工程”文化志愿服务,远赴新疆兵团开展文化帮扶;在马陆镇15所中小学开设压金丝嵌宝非遗体验课程。她在《美术文献》发表论文探讨海派玉雕保护路径,并在《上海工艺美术》发文,梳理压金丝嵌宝工艺的历史与技术演进,为非遗研究提供学术支撑。她还利用 AI 技术解说非遗文化,通过抖音等平台宣传,让这门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活力。
传古琴之韵 谱当代新声
戴晓莲 上海音乐学院古琴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部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古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四十余载春秋,戴晓莲始终心系古琴,致力于古琴艺术的传承、教学与创新推广。“古琴不只是古老的乐器,更是能够与世界对话的中国文化使者。”她说。
戴晓莲自幼随叔外公、广陵派泰斗张子谦习琴,后又受教于吴景略、龚一等多位大师,承继深厚传统的琴学底蕴,演奏技艺精湛,是中国古琴艺术的重要传人。自2001年任教于上海音乐学院以来,她主持编写并出版了《古琴重奏曲集》(3册)、《戴晓莲教学演奏琴谱》等多部重要教材,其中《古琴重奏曲集》获上海市高等教育优秀教材一等奖。她还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青年琴人,多次斩获国内外大赛大奖,推动上音古琴专业跻身全国领先行列。
她敢于突破传统框架,积极推动古琴与当代音乐、国际艺术的深度融合。她策划主办“丝竹更相和”“当代古琴音乐周”“静听琴说——古琴讲述中国故事”等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音乐会及学术活动,首次将古琴重奏、协奏等形式推上专业舞台,拓宽这门艺术的表现空间。她与国内外知名乐团合作,首演近十部现代古琴作品,并率“泠然音生”团队开展跨界巡演,让古琴真正走出国门、对话世界。
在学术方面,她主持多项省部级课题,主编《上海古琴百年纪事》,出版个人专辑十余种,并成功发起国际跨文化古琴创作研讨会,不断为古琴注入当代文化内涵。她还组织成立上海古琴研究会,推动古琴走进社区、高校,致力于传统文化的社会美育传播。
“琴声即是心声,既要扎根传统,也要让今天的人听见、听懂、听得感动。”戴晓莲以坚守与创新,让千年古琴在现代继续鸣响,传递中华文化的深远回音。
培育中华优秀侍酒师,讲好中国酒故事
陈思 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酒店与烹饪学院副教授、葡萄酒文化与营销专业负责人
陈思长期致力于培养具备国际技能与中国情怀的酒水专业人才。作为核心成员,她推动葡萄酒文化与营销专业成功增补进入教育部《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并在新专业建设中执笔完成“全国葡萄酒文化与营销专业的简介及专业标准”修订,为该专业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与建设提供了示范。她曾先后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名师、上海市教学能手等多项荣誉,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项目及奖励20余项。
面对新专业发展初期的资源短板,陈思和团队成员凝聚东西部校企力量,汇聚双元国家级专家团队,率先建设我国葡萄酒文化与营销专业系列教材、葡萄酒文化与营销专业教学资源库等。教材获上海市职业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并推送参与国家级“十四五”规划教材评审。资源库获上海市职业教育示范性资源库,并推送参评国家级专业资源库。
作为一名职业教育教师,她始终聚焦餐饮行业与人民美好生活的紧密连接,注重学生酒水核心技能、社会责任与职业情怀的融合培养,通过数字化教学手段,引入产区实践、劳模经验和专家智慧,突破教学难点,强化职业伦理教育。课程获上海职业教育精品在线课程、上海职业教育一流核心课程等多项荣誉。
她培育有中国文化内核的酒产业价值维护者、中国酒水品牌的魅力展示者和中华餐饮美学传播者。她的课程《讲好中国葡萄故事》中的案例入选文化旅游部全国优秀案例,负责的课程思政育人路径研究获上海职业教育重点教改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