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孙晓冬:三十年为百姓筑起一道道免疫屏障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慧 发布时间:2021-04-09 09:24

摘要: 奋战在防疫一线近30年,孙晓冬参与新冠肺炎、SARS等重大抗疫事件,而最让他牵挂的是如何让上海百姓享受领先的免疫策略。

【劳模风采】


孙晓冬,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分管业务综合管理、卫生应急、传染病防治、免疫规划等工作。1993年上海医科大学毕业后,在中心(原上海市防疫站)工作至今,近30年来,他直接参与了SARS、甲流、世博会、新冠疫情等重大事件,牵头多项重大课题和项目,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数十件,涉及传染病、环境、职业、食品等多个公共卫生领域。2020年被评为上海市先进工作者。



【心声】


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



一场新冠疫情,让上海人民都知道了一个新名词——流调,也让大家认识了一个专业又务实的疾控人——孙晓冬。


在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他频频出镜,发布流调报告、介绍典型案例,一次次冷静地展示证据链,“一锤定音”快速锁定感染源,打消了公众的猜疑和恐惧,给疫情中的魔都一个“大写”的安全感。


如今,他淡出了“聚光灯”,全力投入另一场艰巨的“战疫”——新冠疫苗接种。“群体免疫有一个临界值,对新冠来说,我们需要在今年底明年初完成80%的疫苗接种率,才能基本建立全民免疫屏障。目前,上海的接种率还远远不够。”这些日子以来,上海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孙晓冬正在全力以赴推进疫苗接种。和流调一样,他带领团队也在与病毒争分夺秒地赛跑,为守住城市疫情防控的底线而战。


他说,国门开放是挡不住的,一旦打开风险会加大,疫苗接种是防控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



亟须建立预防为主的理念


疫苗安全吗?有效期多长?为啥有人接种后测不到抗体?现有疫苗能对抗病毒变异吗……面对这些顾虑和怀疑,孙晓冬说,质疑的本质是大家存在认知误区,预防为主的理念还没形成,当大家都认识到疫苗可以大幅降低重症、死亡的风险,就会排队接种了。


“我们有过惨痛的教训。”孙晓冬说,2015年,上海某医院机构曾爆发麻疹疫情,起因是一批贵州儿童来沪做胆道手术,其中一人感冒后在附近医院输液,感染了麻疹再传给其他小孩,最后包括两家医院在内的十余个儿童、医护人员都被感染,还有孩子因此死亡。其实,上海每年3月,都会对医生等重点人群进行麻疹疫苗补充免疫接种,但有些人就是各种怀疑不愿打。“要知道,新冠病毒的传播率只有1-3人,而麻疹传播率高达12-18人,达到95%以上的接种率才能全民免疫。疫情发生后,两家医院的医护人员纷纷主动要求接种,那年的麻疹疫苗覆盖率一下子高达80%以上。”


“目前,国内批准注射的4款疫苗,有3款是灭活疫苗,还有1款是腺病毒载体疫苗。上海市民最常接种的灭活疫苗,工艺传统成熟,最经典安全性也最高。”孙晓冬说,目前报道的不良反应都是可接受的。对于大家关心的疫苗保护有效期问题,他透露道,去年3月最早一批接种疫苗的人仍能测到抗体,所以外界传说的疫苗只有半年有效期也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针对有个别人反应接种后测不到抗体,孙晓冬不主张市民做抗体检测,“因为外面的检测机构拿不到完整的毒株,是测不准的。”他认为,未来的确可能发生疫苗对某些变异的毒株无法免疫,但现在的疫苗是能覆盖病毒的。特别是灭活疫苗,它由完整的病毒制作而成,所以拥有所有的抗原特性。



让上海人享受领先的免疫策略


1993年从上海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专业毕业后,孙晓冬便进入上海市疾控中心,一干就是近30个年头。他始终奋战在防疫一线,参与SARS、甲流、世博会等重大事件,牵头多项重大课题和项目,处置各类突发事件数十件。而最有成就感的是,让上海百姓享受到全国领先的免疫策略。在国内率先让60岁以上老人免费接种肺炎疫苗,就是一例。


“我们很早就关注到上海进入老龄化社会这个问题了。”孙晓冬记忆犹新,第一针开打在2013年9月14日,“因为9月13日上海突下暴雨,那天晚上我到浦东工作,出租车抛锚,困在水里2个小时。没想到第二天晴空万里,证明我们为老百姓做了件大好事。”


乙肝疫苗免费接种、为儿童免费接种4针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3针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2针水痘疫苗等上海这些创新举措,都为全国树立了标杆,也为其他省市提供了成熟的经验。


很多人不知道,2020年10月1日,上海免疫策略调整史上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在全国率先为儿童接种4针灭活脊灰疫苗(IPV)。“之前,4针中有2针是减毒活疫苗,而现在上海用灭活疫苗全部替代后,将避免疫苗相关疾病的发生。”孙晓冬解释道,“遇到免疫功能差的小孩,注射减毒疫苗后会发生双下肢瘫痪,虽然概率极低,约100万-200万剂次分之一,但一旦发生,那个孩子就会遭遇100%不幸。”这件事的意义还在于,脊髓灰质炎将是人类历史上第二个被消灭的传染病,而他们为消灭这个疾病跨出了历史性的一大步。


作为上海市预防医学会成立免疫规划专业委员会的创始人之一,这些年来,孙晓冬带领团队构筑上海市疫苗安全的铜墙铁壁,力推数项新政惠及千万人。上海因此消灭了脊髓灰质炎、麻疹,还将儿童水痘发病率降低了49%,使30%的老年人获得抵抗肺炎链球菌的免疫力。


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儿童,一旦出现问题,影响的是孩子的一生和一个家庭的幸福。在疫苗管理上,孙晓冬团队始终保持科学严谨的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组织制定了首个省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上海市预防接种工作规范》,推动出台《上海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等政策落地。创造性地构建以“五码联动”为核心的上海市疫苗信息管理系统,将疫苗追溯码、疫苗产品编码、冷链设备编码、接种儿童代码、接种医生代码进行关联,多级环节的串联跟踪,实现了疫苗从企业出厂、供沪验收、市内储运、门诊保管和接种服务等的全流程管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数字化接种门诊质控分析平台、公众服务系统、预防接种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和免疫效果监测系统,使疫苗追溯链向末端的评价和服务应用扩展。


上海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就是上海市民对预防接种高满意度和信任度的最好证明。



最大的成就感往往来源于群体


新冠疫情发生一年多来,24小时待命,半夜跑现场成了常态。以至于孙晓冬落下了后遗症——失眠。“困到睡不着!”他戏谑道。从小由外婆带大,孙晓冬养成了和外婆一样早起的习惯。再加上经常通宵熬夜,生活没有规律,睡眠就更少了。特别是去年疫情最紧张的1、2月份,难得凌晨2、3点能回到家,躺下不到一个小时,又被电话叫醒,再次出发。


回忆起那段披星戴月的日子,最难忘的是去年11月,浦东机场发生零星感染疫情。2020年11月8日晚11点40,孙晓冬接报后连夜赶到浦东,指挥“破案”,100多人十余天连续作战,最后敏锐地捕捉到航空集装器可能是感染的源头。央视《焦点访谈》节目之后深度报道了上海处置这一波疫情的做法,将上海经验介绍给全国。


大家惊叹于上海防疫速度之快、效率之高、控制之好。近1年来,上海的本土病例被有效控制在3位数,除了政府给力、联防联控机制奏效、百姓配合,还离不开疾控部门的“上海战略”。作为新冠疫情流调处置总指挥,孙晓冬运筹帷幄,在上海主导设立了一道道疫情防控的重要关卡,市区疾控联动作战、设立追踪办快速找到密切接触者、派出专业队伍入驻机场守住国门、成立专项工作组追溯感染来源,这些都成为上海市疫情防控的有力措施。


“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疾控拼的是团队精神和协同作战能力!”孙晓冬常这样说,临床医生能让患者起死回生,面对的是个体,看得见摸得着,而疾控人是隐形卫士,最大的成就感往往来源于群体。


当初报高考志愿,孙晓冬填了公卫专业,是因为听了爸爸友人的一席话:公共卫生的范围很广,学预防医学可以接触到很多领域,对开阔眼界、人生成长很有帮助。


如今,他对当初的选择无怨无悔,觉得这份事业有意思又有意义。“我们为什么会成立疾控中心?是因为人类疾病谱发生了变化,新发传染病不断涌现。与病毒的战争是一场持久战,将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同行,所以,公卫事业大有可为!”


谈及未来,孙晓冬说,不会追求太高太远的目标。他很认同习总书记的一句话——以人民为中心。目标太高,就会脱离群众,不切实际。他想踏踏实实,沉下心来,为上海百姓做些实事。他举例说,上海的免疫规划之所以走在全国前列,就是一步一个脚印,艰难走过来的,比如上海的水痘疫苗策略在2018年8月1日实施,可早几年前就已开始谋划,做了大量数据分析、监测等基础性工作,而非一蹴而就。


一位流感专家曾说过:我们只听到时钟滴答滴答声,但是从来不知道现在是几点钟。流感就是这样,我们知道它一定回来,但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来。疫情爆发是不确定的,但预防的措施是非常确定的。


一场新冠疫情,让大家对疾控的认识不只停留在“打疫苗”,还产生了一种心照不宣的信念感:有他们在,不用慌。


有人说,生活在上海这座城市,是一种福气。事实上,魔都没有结界,有的是像孙晓冬那样无数隐形卫士持之以恒的坚守。



责任编辑:王慧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上海“五码联动”保疫苗安全,每一...

接种新冠疫苗半年后要打第三针吗?...

我国新冠疫苗研发处于全球第一方阵...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