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他是“真”英雄,一直与急危重症兵刃相见,为每一线生机拼命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慧 发布时间:2021-05-07 07:55

摘要: 从医32年,他一直冲锋在急危重症一线,20多次参与国家重大救援任务,并将瑞金急诊科及重症医学科发展成上海乃至全国的标杆。

【劳模风采】



陈尔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师协会创伤医师分会常委兼重症医学专业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危重病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先后获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全国抗震救灾医药卫生先进个人、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科教党委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2020年获上海市先进工作者称号、全国抗疫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心声】


沟通心灵的桥是理解,连接心灵的路是信任。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



三件战袍


采访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那天,他从武汉回来不久。武汉“解封”一周年,故地重游,恍若隔世。“与战友相聚,重返战疫过的武汉三院,逛夜市,还尝了当地小吃……满街的烟火气,仿佛又回到了几年前他来过的城市。”陈尔真说,那晚夜游长江,看到两岸横幅打出“感恩有你,上海!”内心澎湃,感慨共饮一江水,沪鄂情谊深。他在朋友圈敲下“武汉大城重启后,又一个春天”字样,微信头像闪烁的是“抗疫画卷”里的他,“出征”二字赫然在目。




陈尔真是个战士,即使以身犯险,也要拯救苍生。从医32年,他一直在和急危重症兵刃相见,曾先后20多次出生入死、参与国家重大救援任务。随时待命,逆行出征,是陈尔真真实的模样。“我从事的是急症危重病临床医学研究,就应该冲在抗灾防疫最前线。只要祖国和人民需要,我愿随时应战!”


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三件战袍,不同经历,都承载着同一个使命。


2003年5月2日深夜,瑞金医院发现的上海第一个非典病人需要转院至上海市传染病总院,谁来护送?有着丰富急救经验的陈尔真挺身而出。转送中,病人血氧饱和度进行性下降,他立刻为病人气管插管,用呼吸气囊手动维持呼吸。救护车开了半小时,他按着呼吸气囊维持了半个小时,最后手都僵直了。当时他只有一个信念:我要救他!


2003年5月2日深夜,陈尔真护送上海第一个非典病人从瑞金医院转院至疾控中心


2008年汶川地震,陈尔真是最早抵达四川德阳的上海医生之一。当时他被安排在华西医院救治最重的伤员,遇到女孩秀秀时,她生命垂危,陈尔真不断调整治疗方案,希望保住她的双腿,虽然最终秀秀还是一条小腿高位截肢了,但她却记住了“陈爸爸”——一个像父亲一样关爱她的上海医生。此后,陈尔真一直和秀秀保持联系,鼓励她好好生活。2018年,陈尔真专程探望了大学毕业的秀秀。“这么多年与生死打交道,患者永远给我最多感动。”


2008年汶川地震,陈尔真在四川救治小女孩


第三件战袍,是件防护服,上面写满了148个战友的名字,手绘的黄鹤楼和樱花,见证了55天救治342位危重患者的生死故事……2020年1月28日,陈尔真临危受命,担任上海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的队长,携上海市48家医院的148名混编队伍驰援武汉,全面接管武汉第三医院光谷院区的3个重症病区,带去了上海急危重病救治的高效管理模式。


“我们绝不退缩,一起去,一起回来。” 与子同袍,携手同归!抗疫英雄一诺千金,有担当、有情怀、有魄力、有能力的硬汉形象再次深入人心。



2020年1月28日,陈尔真担任上海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的队长,全面接管武汉第三医院光谷院区的3个重症病区


向死而生


2018年3月29日,医学科普节目《听 院长说》播出,嘉宾正是陈尔真。鬼门关里走一遭的俞先生,讲述了他急性心梗昏迷后,经过陈尔真团队5天的昼夜抢救,最后转危为安的感人故事。60多岁的王老伯看了电视后,特地跑到瑞金医院要见陈尔真。他告诉保安,他终于找到了12年前的救命恩人,原来他现在当上了副院长,一定要当面感谢。得知陈院长早出晚归时,他清晨7点不到,就守在医院8号楼,终于遇见了恩人。陈尔真说,一点都不记得了,看到老人家这么健康,很开心。“人命关天,哪怕只有一线希望,都要拼尽全力。救活一个人,就救活了一个家庭,和其他岗位比,成就感还是比较强的。”


急诊ICU每天面对的都是危重病人,陈尔真调侃自己恐怕是医院里看到死亡最多的人。30年奋战在急症ICU一线,多少次把人从死神的镰刀下抢下来,他已经记不清了。但有些生命,已深入骨血,一辈子也忘不了。比如上世纪90年代,那个被墙砖砸伤背的男子,他是自己走到医院的,面色很差,我们经验不足,如果一开始就看出是张力性气胸,或许就能救回来;还有2000年喝农药自杀的高中生,他肾功能不好,透析中突然咳血,好不容易摘掉呼吸机,却没能扛过第二次打击,如果准备得再充分点,他可能会挺过来吧……“急诊医生需要练就一身硬本领,快速准确地判断,务求一击即中,因为你一念之间的选择很可能直接决定了他们的生命走向。”说起那些挫败,陈尔真语速很慢,努力回忆每个细节,认真又诚恳。曾经的伤痛,已经长成血肉,让他变得更敏锐、更精准、更强大。


生命太脆弱,陈尔真却来不及悲伤,而是更投入地查资料看文献,迎难而上,发现真相,苦练内功。“那时候,会几个小时坐在病人边,盯着监护仪、呼吸机,看到各种参数在一点点好转,就很兴奋,浑身充满干劲。”


从一名普通的急诊科医生,到急诊ICU主任、医务处长,再到分管医疗的副院长,如今,陈尔真接过前辈的火炬,成为瑞金医院急诊科及重症医学科的领军者,并将这个学科发展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的标杆。“火把无论在哪里,火焰依然是向上。”他坚定道。


“30年前,重症胰腺炎的死亡率高达80%-90%,后来降到50%-60%,现在只有10%左右,经过瑞金一代代急危重症和外科领域医生的钻研探索,不断改变治疗理念和策略,过去动辄手术,现在保守治疗联合微创引流法,生存率大幅提升,长三角甚至北方的病人都会慕名而来。”陈尔真感慨道。作为学科带头人,他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基础与临床科研项目,近5年来发表SCI论文30余篇,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脓毒症等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为保护多器官功能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同时积极探索“大急诊急救模式”,实现危重病急救一体化管理,将重症医疗理念前移至急诊抢救室,提高了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唯有真尔


浙大医学院毕业后,陈尔真在温州二医做麻醉科医生,后来报考交大医学院外科危重病专业硕士研究生。面试时,老师抛给他一个急诊专业的问题,他略一思索便如实回答:“我是个麻醉科医生,没有接触过急诊,答不出来。老师能否换一个外科方面的问题?”老师于是问了一个外科问题,陈尔真答对了。一问一答间,显示出了一个优秀年轻医生所应有的实事求是的品格和快速灵活的应变能力,最后,他被外科录取了。如今,作为博导的他,招生时最看中学生什么品德?“吃苦耐劳、有责任心、有爱心。坚守ICU一线的医生,需要奉献和付出,没有这点觉悟,撑不下去。”


率真、务实、果敢、仗义……熟识陈尔真的人,大抵会有这么个印象。他说,学医时的初心是做个好医生——病人满意、同行认可,从来没想过走上管理岗位,后来领导一句“管理好医院,能治更多的患者”打动了他。当时,他只提了一个条件——不能脱离临床。当上分管医疗的副院长后,他还是早6:45到医院,开始早查房,晚19:00下班,双休日雷打不动来医院报到,搞科研,带学生,遇到ICU收治棘手病人和特殊病例,他会持续关注跟进,出谋划策。


从临床医生转型为管理者后,陈尔真将70%的时间都投入到管理上来,立志造福更多患者。在他的推动下,瑞金医院率先推出上海急诊分级诊疗和精益管理体系;建立大型城市航空医疗救援体系;打造国内首套航空医疗院前急救系统和首个航空医疗救援管理规范;筹建国家级航空医疗救援基地医院;成立中国第一支通过国际认证的救援队;建立国内首个大型设备和应急装备运营指挥中心,相关成果走进进博会……一系列成果填补了诸多国内空白。


大疫过后陈尔真开始反思,如何在市中心建设一个平战结合的医疗综合体,里面集中传染病、肠道科、发热门诊、化学伤害、战争急救、中毒等多学科平台,以提升上海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如今,新的急诊烧伤重症大楼创建计划已纳入医院十四五规划中,预计明年动工,3年内建成。“关键还是人,我们需要培养一支队伍,他们在艰苦困难的环境下有学识胆略、能抗压、有奉献精神。”陈尔真正在招兵买马,打算尽快带出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特种兵”。



责任编辑:王慧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特色医疗】急救关口前移,瑞金医...

【名医】瑞金医院肾内科教授陈楠:...

【名医】瑞金医院感染科主任谢青:...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