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科普】哪些大肠息肉会癌变,肠镜微创治疗无疤痕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姚礼庆,周平红,张杰 发布时间:2021-09-06 15:26

摘要: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是消化道的常见疾病,由于结肠镜的广泛应用,大肠息肉的检出率明显提高。

在内镜门诊上,常常有一些患者在询问:“我的结肠镜检查结果有结肠多发性息肉,这病是怎么回事?会癌变吗?有遗传吗?有什么好办法治疗?”


大肠息肉(结肠息肉)是消化道的常见疾病,由于结肠镜的广泛应用,大肠息肉的检出率明显提高。大肠息肉约70%可恶变成大肠癌,因此,早发现并及时治疗尤为重要,尽早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并挽救一个家庭。


那么,什么是大肠息肉?大肠息肉是大肠黏膜向肠腔中隆起的肿物,息肉由不同的原因造成,包括了多种不同的病理类型,这些都可以在内镜下表现为息肉的形式。不同病理类型的息肉所造成的后果不同,有的息肉生长缓慢,患者无不适症状,也不会癌变,可以随访观察,但有的息肉有癌变风险,应予切除。多数结肠癌是由腺瘤癌变的,对此腺瘤性息肉,建议最好切除,以免遗留隐患,对于大息肉,病理诊断为绒毛状腺瘤,高级别腺瘤的癌变率更高。


这里介绍几种类型的大肠息肉:


1、腺瘤性息肉:大肠息肉中的腺瘤可根据病灶形态及恶变程度,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型腺瘤。此类息肉发生癌变的几率最大,尤以绒毛状腺瘤为多见。


2、家族性息肉病:是家族性、遗传性疾病,是一种癌前期病变,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以大肠多发腺瘤为特征,本病与癌关系密切。40岁后多发生癌变,息肉的恶变率达100% ,恶变后发展快,扩散多,预后差。过去选择早期手术切除全部的结直肠,但病人生活质量会受到影响,有的病人要做人造肛门。现在可选择每年定期随访肠镜,若疑似息肉有恶变,应尽快手术治疗。


3、增生性息肉:亦称为化生性息肉,发生率高,属于非肿瘤性息肉,此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可在大肠任何部位,以单发性多见。


4、炎症性息肉:继发于大肠各种炎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结核等炎性刺激可引起炎性反应性增生,亦称假息肉。一般不恶变,但炎症反复发作,长期刺激,加之患者其他因素的影响,有发生癌变的风险,所以,此类疾病也要及时彻底治疗。


5、黑斑息肉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约40%患者有家族史,好发于青年人。对于超过3cm的巨大息肉,仍有部分恶变,还应手术治疗。


6、直肠类癌:是在直肠黏膜上皮内嗜银细胞的肿瘤,本病早期无明显症状,随着肿瘤的发展,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直径小于1cm无淋巴结转移者可局部切除。


大肠息肉有多种微创治疗方法:


息肉小于0.5cm,肠镜下可行电灼或咬除术;


有蒂息肉用圈套器电烧灼切除是最常用的方法;


c.无蒂息肉可以注水分块切除;


息肉呈广蒂绒毛状,大于2cm平坦性息肉,可用粘膜下注水完整切除。


患者的大肠息肉经微创手术切除后,预后好,几乎无疤痕,明显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


内镜在消化道息肉的诊断治疗方面起了很大作用,大多数大肠腺瘤可在内镜下切除,即使有了癌变,只要癌变未超过黏膜肌层、蒂部无浸润,可在内镜下摘除癌变息肉,不必行经传统的腹部手术,可取得防治大肠癌的良好疗效。大肠息肉特别是多发性大肠腺瘤在内镜切除后,还应定期追踪随访,及时切除发现的息肉。


大肠息肉的的形成与饮食习惯有一定的关系,目前许多人有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的饮食结构,加上运动量太少,这是大肠息肉和大肠癌的刺激因素。腺瘤性息肉癌变率最高,而腺瘤与饮食中的脂肪摄入有一定关系,当饮食中长期脂肪类成分超过总热量的40%,可导致肝脏合成胆固醇和胆汁的增加,使这两者在肠腔及粪便中的含量升高,促进腺瘤的生成。此外,大肠息肉的生长也与慢性炎症,刺激因素等有关。


为了预防大肠息肉和大肠癌,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


饮食结构要均衡,清淡,低脂肪、高纤维素,少吃肥肉、煎炸熏烤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及粗粮,勿长期酗酒;注意补充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保持大便通畅,减少有害废物对肠道的损伤;要坚持一定的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于劳累;有慢性肠炎等肠道病应认真治疗;保持肛周卫生,养成定时排便习惯。


若发现自己有以下情况,如:便血,大便习惯改变,大便形状异常,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


本文作者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姚礼庆、周平红,复旦中山医院徐汇分院主任医师张杰


责任编辑:谢静怡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做CT检查,在等候区也有辐射吗?

【健康辟谣】胶囊内镜安全又方便,...

别再花冤枉钱了!这4个体检项目没...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