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医风采】
范小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现任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党委副书记、中心主任,曾任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上海市胸科医院副院长,目前兼任中国医院协会常务理事、医疗质量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院协会医疗质量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医院医疗保险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保协会理事、上海市女医师协会理事、上海市医学会互联网医疗专委会委员。
曾获上海市先进工作者、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交通大学“三八红旗手”、上海市医务职工科技创新“星光计划”一等奖,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上海市女医师协会“医树奖”医疗卫生管理创新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首届绿叶管理服务奖”、全国最美家庭、上海市文明家庭、上海市红十字“博爱申城”志愿服务优秀志愿者等。
【心声】
本色做人,角色做事。
9月18日,周六,中秋小长假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虽然已无去年那般的“战时硝烟”,却仍有众多医务人员在默默坚守。中心党委副书记、主任范小红,一如既往地带头驻守,当晚她还要通宵值班。
“我们一家三口,现在分别在三个地方,爱人从事海洋石油行业常年出差,儿子高二在校住宿,我就守在金山了。今晚孩子回家,丈夫已经在外地远程点好了外卖。”像寻常母亲一般,范小红为儿子的独立而自豪,也为缺席的母爱而内疚,“他备战中考时我在武汉抗疫”“现在从早忙到晚,更是经常不着家”“很对不起他”……她的语速缓慢而轻柔,美丽的双眸却满是愧疚,和别人眼中那个雷厉风行、勇于革新、百折不挠的范院长,那个逆行武汉、热血奉献、战疫到底的范书记,判若两人。
20年、2年、2个月,串起范小红在上海市胸科医院、市六医院和市公卫中心的三段职业生涯。“履行与承担,往往比选择更重要。”一路走来,她仿佛一直被命运和使命感推着,逆流而上。她常说,本色做人,角色做事。在每个冥冥中安排好的岗位上,努力做到最好的自己,随心而往,但求问心无愧。
所以,当两个月前,命运再次让她做出抉择时,她又一次毅然决然地选择直进。“当时,领导让我来公卫,说了四点理由:1、这里是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定点救治医院,你是呼吸内科专家,专业对口;2、这里需要有医疗管理经验、有能力的领导,你在胸科医院当了10年医疗副院长,非常适合;3、你带队去过雷神山医院抗疫,对新冠病毒有丰富的治疗经验;4、接任者需要有较高的政治站位和大局意识,你在六院做过两年党委副书记,经过党务工作的历练。”范小红说,那一刻感到压力、责任、风险巨大,但拒绝的话却一个字都说不出口。就像领导说的那样,雷神山都去过你还怕金山嘛!她当然不怕,很快便进入角色,开始新的征途。
“上海有落地国际航班最多的空港,输入病例的救治任务仍然非常艰巨,公卫中心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主战场’,容不得一丝一毫的差错。但是人总会犯错,不出错是不科学的,而我们要把不科学的做成科学的,织密防疫网络,杜绝任何错误的发生,这是最大的挑战。”范小红的眼神坚毅而自信。
战疫玫瑰别样“红”
范小红成为抗疫“网红”而进入大众视野,是2020年2月,她作为上海市第八批援鄂医疗队中唯一一名女领队,带领六院50人援鄂医疗队,驰援武汉雷神山医院。那时,她还是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呼吸内科主任医师。
“除夕夜看到出征队伍中有曾经并肩作战的伙伴们,感到热血沸腾,做过医疗副院长,又是呼吸科医生,我想为抗疫尽自己一份力,就写信给卫健委领导,主动请战,随时准备出征。”说到动情处,范小红又忍不住一阵轻咳,那是去年在武汉落下的病根。
2月20日到雷神山医院首日,面对“空空如也”的病房,作为领队和C2病区负责人的范小红,便立下“军令状”——36小时开区接收病人。从呼吸机、治疗车、冰箱到垃圾桶、脸盆、被服,医疗队6个小时完成病区内所有设备、设施的搬运;12个小时内优化病区布局、完善防护措施、规范收治流程,范小红事事亲力亲为,最终她带领队员实现了于2月22日一早收治病人的诺言。而3天奋战后,她的嗓子彻底哑了,当时吃了一堆抗菌消炎药硬抗了下来,可从此就落下了过敏性咳嗽的毛病,一劳累就会咳不停。
那段在雷神山医院抗疫的日子,每天的早交班她从不缺席,每一次的开舱收病人都在现场指挥;每一例的重症、危重症病人都亲自把关,确保诊疗质量;针对诊疗中涉及的检查检验项目、诊断标准等问题,她及时提出建设性意见,有效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杜绝“阴转阳”和“返院”的情况发生。
雷神山医院感染三科二病区(C2病区)清舱
以病人为中心,为他们提供有质量、有温度、有情怀的医疗服务,是范小红一直追求的理念。C2病区收治的病人,高龄患者超过60%,重症患者接近50%,伴有糖尿病、肿瘤、肾病等严重基础疾病的比例较高。范小红对医护人员进行整合、融合,开展多学科诊疗,化劣势为优势。那时,护士每天都要对新冠病人进行血糖监测,容易造成暴露风险,六院援鄂医疗队首次在雷神山开展血糖持续性动态监测,效果不错,在范小红的推动下,这一方法在其他5个病区迅速推广,极大方便了患者和护士。同时,她积极争取后方医院的支持,联系到氢氧气设备的捐赠,应用到C2病房,见收效显著,她又马上推广到其他病区。很快,雷神山医院都知道上海医疗队有个范书记,热心、严谨、敬业又务实。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其实,常年分管医疗工作的范小红早在“战疫”之初就敏锐地意识到,防护物资保障到位可能直接影响抗疫的走向。她四处奔走,为上海援鄂医疗队筹措物资,那张贴着用中国船舶救援直升机运送物资的照片,很多人都记忆深刻,上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范小红”的标签,正是她对所有“逆行勇士”的有力支援。
对团队而言,范小红不仅是作战部长,还是后勤部长,是导师、战友,也是平易近人的知心大姐,是六院援鄂队员的精神支柱、灵魂人物。考虑到队员多是90后的生力军,第一次面对疫情这场大考,怎样保证团队持续高涨的战斗力?作为上海援鄂医疗队雷神山医院临时党委书记,范小红火线发展新党员,新入党44名,175名医疗队员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而经过这场生死考验,很多人和范书记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
51位勇士在雷神山医院坚守52天,范小红带领六院橙色军团成为上海医疗队最后撤离的队伍,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C2病区成为第八批医疗队分管病区中累计收治人数、出院人数和治愈率最高的病区,实现了患者“零死亡零复阳”,医务人员“零感染”,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达到100%。
2020年4月9日下午,范小红和50位驰援武汉的市六院逆行者身着雷神山医院“战袍”合影
范小红(左)与雷神山医院院长王行环(右)
管理的核心是“自我管理”
“做医生是一个点,做管理是一个面,通过有效的管理,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和贡献,帮助更多的患者。”正是胸科医院原院长冯运的这句话打动了当年才刚硕士毕业的范小红,让她在呼吸内科医生的职业道路上拐了个弯,朝着医院管理的方向,一走就是20多年。2000年前后,胸科医院正处于推陈出新的关键阶段,冯院长有意打造年轻化、高学历化的管理团队,范小红的聪敏、勤勉、干练、拼劲得到赏识。“我大学本科毕业就在邵逸夫医院工作,在那里的5年,很多先进的医疗理念和管理模式对我影响很深。”
2003年院长助理,2006年医务科长,2009年当上分管医疗的副院长,她就似一把初露锋芒的利剑,破开了医院管理上的种种“向来如此”,推行“床位全打通”“同心圆思维”“抗菌药物信息化管理平台”“病床有效周转”“电子医嘱”“胸痛中心”“先心慈善”“门诊一站式服务” “自助住院”……一路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我认准了这件事对医院有益,只要能办成,得罪人也不在乎。我真挚坦荡,不涉私利,让阻挠无话可说。”范小红认为,管理是科学,也是门艺术。卓越的管理者要做到“自我管理”,包括拥有大局观、专业度、执行力以及坦荡正直、公正无私的品质。她有着处女座对原则的坚持和完美主义的执拗,大原则大方向上绝不妥协,但有时也会收起棱角。“那是为了服从大局而做出的暂时让步,并非被磨平了棱角。”
不少人评价说,范院长不计个人得失,所有压力总是自己先抗,所有雷都和他们一起趟,不是简单要求你该怎么干,而是有困难帮忙协调,带着大家朝一个目标往前跑。久而久之,范小红在医院做出了自己的风格、形成了文化,大家看到医院有了起色,质疑声自然少了,内心的赞同也多了起来。
从胸科医院、六院,再到如今的公卫中心,范小红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风格从未改变。记者驱车驶入公卫中心2号门前,很远就看到有座流调亭,保安在对每辆车进行仔细盘查,每个进入者必须接受严格的流行病学调查、随申码、健康码的审核,身份证、手机登记,审核通过后会在每个人的手臂上盖上“流调已完成”的印章。“在2号门口设立第一道‘防护墙’,是范主任来了后定的新规矩。”办公室人员说,这几天她还带领大家对照第三版新冠防疫新要求,逐条梳理,进一步升级防控级别。
“医院远在郊区,公共交通不便捷,医务人员上班及患者来院就诊不方便,人才流失风险极大,综合学科建设薄弱,临床综合救治能力亟待提升。”在做好新冠等新发和再现传染病救治的基础上,范小红设想打造一个以感染性疾病诊疗为特色,具备较强综合救治实力的医教研并举的多学科综合平台,结合现有学科发展情况,实施分类分层次学科发展战略:一类从无到有,广纳贤才,建设心内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等学科人才队伍;另一类从有到优,通过整合资源、强化医研协作,建设优势病种学科群,如针对结核科等传统强势学科,打造集内外妇儿临床诊疗、检验检查、临床药学、科学研究为一体的结核病诊疗中心,为零岁到一百岁的全年龄段结核病患者提供“一门式、一站式”的最优化诊疗解决方案。
有情有义有大爱
“他们都说我是混在男人堆里的女汉子,我不打扮,不爱逛街,不会网购,甚至不会订外卖,生活无趣而乏味。”范小红长发及腰,笑意盈盈,举手投足散发出一股优雅而又知性之美。作为70后年轻女领导,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她从来没有因为是女性就要求特别照顾,相反比任何人都敢闯敢拼,都能吃苦。
范小红来自浙江台州农村,一家七口,她是老二,从小就跟在母亲身后下地做农活,记忆中最熟悉的食物,就是一碗稀粥。高考报名时父母说,学医吧,今后无论世事如何,医生总有一口饭吃。于是她不负众望考入浙江医科大学,毕业后进入邵逸夫医院。艰苦磨砺出坚韧的性格,艰苦也让她的内心长出血肉,深切感受到,什么叫因病致贫,因医脱贫,以及她作为一个医生的价值和担当。
回首从医的20多年,范小红最难忘的除了逆行武汉的抗疫经历,还有坚持了12年的贫困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救助慈善事业。
最高跋涉到4500米海拔的那曲,最远深入察布查尔,那些年,她带领胸科医院先心病医疗队走遍喀什、日喀则、遵义、大理、保山、西双版纳等边远、高海拔地区。“高海拔地区是先心病的高发区,从2007年至今,贫困先心儿童救助项目覆盖了7个贫困地区,救助了700多位先心患儿。要知道,救活一个孩子,就是救活一个家庭啊。”每次接到电话得知孩子们长大成人,像健康人一样结婚生子时,她的内心就会感到满足、欣慰。“医学技术之外,医生常常要用温情去帮助病人,这种温暖而朴素的情感表达是对身处困境的人的安抚,更是一种人性的传递,这是医学对生命的尊重与牵挂。”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范小红把所有的温柔和坚强都献给了她所热爱的医学事业和病人。她说,自己或许算得上是一个称职的管理者、医生、妻子,却是个不合格的母亲。但这就是她,一个医生与身俱来的使命。
2016年8月,时任上海市胸科医院副院长的范小红赴新疆察布查尔县开展先心病患儿筛查工作
2018年8月,范小红带队赴西藏那曲开展先心病患儿筛查工作
2019年4月,西藏先心患儿家属为范小红敬献哈达,表达深深的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