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聊科普】母乳喂养与新生儿黄疸——不得不说的“母乳性黄疸”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李菁 发布时间:2021-10-11 14:19

摘要: 母乳性黄疸不需要停喂母乳,新手爸妈需配合筛查和监测,做好喂养和护理。

黄疸是新生宝宝常见症状之一,约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会在出生2至3天起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它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新生儿体内胆红素生成过多,尤其在刚出生1周内,可以是正常的生理过程,但也可能与某些疾病有关,严重者血清未结合胆红素超过340.2umol/L(20mg/dl)或可导致脑损伤。众所周知,人乳富含多种营养和免疫活性成分,有出生后“第一剂疫苗”之称,母乳喂养不但保护婴儿,对乳母健康也非常有益,母乳喂养率是衡量国民营养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上世纪60年代,国外首次报道了母乳喂养儿发生迁延性黄疸,之后数十年间母乳性黄疸(“母乳黄”)日益被大众熟知,约有30%纯母乳喂养或母乳喂养为主的健康宝宝在出生3至4天时出现黄疸,7至10天达高峰,胆红素峰值超过220.6umol/L(12.9mg/dl),消退时间也晚于生理性黄疸,可持续3周,甚至长达3月龄。“母乳黄”约占出生1周内新生儿黄疸的半数,但其确切原因不明,目前医学界认为出生早期的母乳性黄疸主要是因为开奶延迟、哺喂频率低,导致新生儿摄入不足,肠道蠕动减少,胎粪排出延迟,使胆红素不能正常地经粪便和尿液排出体外,而是从肠壁血管被再吸收入血造成的,这个过程称为胆红素的肠肝循环。“母乳黄”其他发生机制还包括肠道内缺乏能够转化结合胆红素的菌群,遗传性肝酶活性和特定的胆红素代谢基因表达不足。


母乳性黄疸的诊断:缺乏确诊性化验指标


由于“母乳黄”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至今没有确诊性实验和检查指标。诊断标准主要根据疾病特点,包括:1. 足月儿多见,纯母乳喂养或母乳喂养为主的新生儿;2. 黄疸出现在生理期,但峰值超过生理范围或迁延不退;3. 医生根据病史、体检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对众多病理因素逐一排除;4. 除了黄疸,宝宝健康状态良好,生长发育正常。


母乳性黄疸要不要停喂母乳?


回答是:不需要。


以往认为“母乳黄”发生与母乳中某些成分有关,而确实一部分宝宝停喂母乳后黄疸明显下降,故一度以“停母乳1至3天,黄疸值迅速下降30至50%”作为诊断标准之一。但近年发现,不少因为怀疑“母乳黄”而停止母乳喂养的宝宝黄疸下降并不显著,而且增加了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便秘发生风险。所以,越来越多的学者不推荐这一诊断方法,而是鼓励更积极、足量的母乳喂养。比如对于早产儿和出生体重较低的新生儿,建议亲喂15至20分钟,然后吸出或挤出母乳用奶瓶即刻补充喂养,以此提高摄入的母乳量,从而增加排便、排尿,帮助降低胆红素水平。另一方面,停喂母乳有效者中,有一部分重新恢复母乳喂养后黄疸指数会回升,引发家长对母乳成分和母乳喂养优越性的质疑,妈妈甚至会觉得“我的奶有毒”,而最终放弃母乳喂养,这对坚持母乳喂养有害无益。因此,目前对于“母乳黄”主张合理加强母乳喂养,妈妈哺乳期营养均衡、摄入足够水分,保证宝宝通畅排便、排尿,以达到较快退黄的目的。


“母乳黄”的医学治疗


随着新生宝宝一天天长大,体内胆红素生成减少,黄疸呈逐渐下降趋势,一般认为256.5umol/L(15mg/dl)左右的胆红素水平对7天龄以后的足月健康儿是安全的,即使不干预,黄疸也会自然消退,但对于胆红素水平持续升高达严重程度的宝宝是需要治疗的。


1. 光照疗法:特定波长的蓝光或绿光可以将未结合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的光异构体,增加胆红素向胆汁、尿液中分泌和排泄。因此,严重高胆红素血症者应接受光疗,避免发生胆红素脑病。


2. 药物:我国药典中已不再把退黄方剂作为新生儿黄疸的常规用药,这是由于药性寒,易伤脾胃,一旦引起腹泻、脱水更不利于治疗。肠道有益菌有利于胆红素排泄,合理补充益生菌制剂可以调节肠道菌群,同时刺激肠蠕动、增强肝酶活性,辅助退黄。


给家长的建议:配合筛查和监测,做好喂养和护理


新手爸妈需知晓新生儿黄疸普遍存在,母乳喂养宝宝较配方奶喂养者更常见。出生后黄疸监测是一项重要的新生儿保健工作,即使出产院也要动态监测,当宝宝的黄疸持续升高应尽快找医生确认血清胆红素水平和甄别黄疸病理因素。一旦怀疑宝宝是母乳性黄疸,不应盲目停喂母乳,提倡加强喂养,持续观察黄疸变化。同时,做好居家护理,包括照护者勤洗手、新生儿脐部和小儿皮肤清洁,以及适度日光浴帮助退黄,使宝宝顺利度过母乳性黄疸期。


本文作者系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妇婴保健院主任医师、新生儿科副主任


责任编辑:李龙丹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