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聊科普】老人怕跌倒,警惕肌少症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简桂花,孙雪 发布时间:2021-11-15 14:37

摘要: 为什么老人容易跌倒骨折,一个重要原因是老年人易患“肌少症”。

高龄老人都害怕跌倒,说起来个个胆战心惊,所以走路做事处处小心翼翼。


因为有太多身边的例子了:某某老人跌倒后三个月去世了;某某老人跌倒后骨折、得肺炎去世;某某老人跌倒后出现癌症去世了。


因为老年人跌倒后骨折或卧床或手术,大大影响了肌体功能,降低了免疫力,加重了原有的慢性疾病,触发了原来和平共处的肿瘤细胞,导致或得肺炎,或器官功能衰竭,或肿瘤发病,以致老人在短期内死亡。


为什么老人容易跌倒骨折,一个重要原因是老年人易患“肌少症”。

什么是肌少症


肌少症又称肌肉减少症,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老年综合症,其特征在于肌肉质量、力量和功能的逐渐丧失,这是导致老年人衰弱、残疾和死亡的重要原因。


据调查研究,60岁以上老年人肌少症患病率为8%-13%,70岁以上老年人患病率大于20%,80岁以上老年人的患病率则高达50%-60%。肌少症患者的下肢肌肉总量相对不足,可能引起跌倒、骨折、失能、活动障碍等,从而增加了老年人残疾和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风险,并增加死亡风险。肌少症与慢性肾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心力衰竭、糖尿病等一些老年人常见的基础疾病相互影响,从而加重原有慢性疾病并影响治疗效果。


发病原因多样


原发性少肌症:除年龄外,无其它明显的病因。在人体衰老的过程中,肌肉神经系统的机能和表现显著下降,即使是健康的老年人也不可避免地发生骨骼肌质量下降和肌力减退。随着衰老,体力活动水平降低,生理系统机能会适应性下降,运动能力会进一步降低。


继发性少肌症:包括身体活动相关性(长期卧床、久坐等生活方式)和疾病相关性(心、肺、肝等器官功能衰竭,炎症性疾病,或内分泌疾病等引起骨骼肌质量和功能下降)两种形式。


营养相关性少肌症:主要是由于能量、蛋白质摄入不足、胃肠功能紊乱,消化吸收障碍或服用药物造成厌食,维生素D缺乏等引起。


简单测试并诊断


简易测试:(1)提4.5kg的重物有困难、爬10级台阶有困难、从床上或椅子上起身有困难;(2)男性握力小于27kg,女性握力小于16kg;(3)4米步行速度小于或等于0.8m/s。


测握力


如果出现了以上3点症状,要当心是否患上了“肌少症”,应及时到医院就医,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


积极治疗对抗疾病


积极控制慢性疾病 老年人慢性疾病易发感染,特别是慢性肾病易蛋白质丢失。老年慢性疾病常出现炎症反应、代谢增强而肌肉减少。而疾病的控制可减轻炎症反应,减少肌肉萎缩。


增加蛋白质摄入


老年慢性疾病常有胃肠功能紊乱,合并肾功能不全时因过度限制蛋白质摄入造成营养不良。蛋白质占肌肉重量20%,是合成肌肉的重要原料,需在医生指导下评估肾功能情况补充蛋白质,必要时用能量及口服营养补充剂。


加强运动


随着年龄增长,有慢性疾病患者各项机能下降,如缺乏有效的锻炼,易导致肌肉量减少及萎缩。建议每周坚持运动3-5次,每次以30分钟左右,最好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制定个体化运动方案,增强抗阻力运动。


多晒太阳


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肌肉收缩功能和代谢。增加维生素D可增强髋部肌肉的力量,通过日晒,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维生素来补充维生素D。


药物治疗


目前无特效药物。生长激素理论上可以增加肌肉含量,包括胰岛素的调节因子。如果肌少症不是严重到了威胁生命,一般不用这类药物。


全科医生筑起社区防线


俗话说“千金难买老来瘦”,对于老年慢性病患者来说,太瘦不一定是好事,要警惕肌少症的发生。对于老年肌少症,早发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才能避免加重慢性疾病,避免跌倒而产生严重不良后果。


全科医生是社区常见病的首诊医生,接诊最多的就是老年人群体,家庭医生在肌少症的疾病早期识别和管理中承担着重要角色,是肌少症筛查和防治的一线卫士。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肾病科的慢性肾脏病管理团队,多年来在慢性肾脏病的管理的同时,结合医联体模式,和社区医院共同探讨慢性肾病和肌少症的关系,对于肌少症的预防、筛查和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许多有慢性疾病的患者,通过筛查、诊断和治疗肌少症,不但增加强了肌力和肌肉质量,有效减少了跌倒的几率,同时也改善了原有的慢性疾病。


文/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肾内科 主任医师 简桂花 上海市闵行区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主治医师 孙雪


责任编辑:李龙丹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家有老人,收好这份“不倒翁”秘笈...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