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牢,吃好!营养饮食、健康生活不可少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华山医院 发布时间:2022-03-18 14:11

摘要: 居家期间,不建议盲目、大量囤积食物,三餐保证适量的蛋白质、蔬菜和主食,足以保障营养。

据说,最近有道菜很火,名为蛤蜊炖蛋。


它有丰富的蛋白质,老少皆宜,现阶段特别适合食用,发音又像隔离等待。




我们既要屏牢,又要吃好!


今天我们来说说,特殊时期的营养膳食、健康生活小建议。


居家人员的饮食建议


适度储备必需食物


因疫情期间的隔离或闭环管理,城市脚步变慢,居民外出骤减,因此有必要储备一些食物;哪些食物是看到就要拿下的呢?米、面、油、鸡蛋、肉类、冷冻鱼虾、蔬菜和水果,买它们总没错!预包装的食品容易叫人迷茫,哪些是可以“抛弃成见”快速下单的呢?一般来说,半成品预制菜、方便面、免煮麦片、常温奶、午餐肉、鱼罐头、冷冻蔬菜、水果罐头等,日常进餐出现率高,建议储备一些;方便面、罐头、冷冻食品虽不及新鲜食品的营养价值,但它们耐储存、易烹饪,正是为了特殊时期而存在的。


不怕没得吃,不要吃太多


上海在疫情期间的物资供应方面值得市民信赖,因此不建议盲目、大量囤积食物,吃掉一些,见空再补,提倡节俭不浪费。三餐保证蛋白质、蔬菜和主食,足以保障特殊时期的营养。华山医院营养科在2020-2021年接诊过数十位来就诊的肥胖患者,大都是2020年新冠疫情大爆发隔离期间开始发胖,有患者甚至在短短一个半月内胖了30斤,两年内反复减不下来,成为糖尿病患者的“后备军”,这不得不给我们敲个警钟:不怕没得吃,不要吃太多。那些十分好吃的食品,像是薯片、起司蛋糕、冰淇淋、奶油饼干、酥炸麻花、香瓜子、炸花生等,非营养所必需,建议不要囤或少量买。


注意食品安全,减少意外就医


居家期间食品安全不能掉以轻心,食物烧熟煮透,剩菜储藏得当,再吃时加热不马虎;叫外卖的话也不推荐生鱼片、色拉等品类。居民们在大量储备食材时,难免遇到过期、胀袋、变质食物,吃之前一定记得检查一下,避免因食品安全问题造成的意外就医。继续呼吁家庭成员使用相对独立的餐具,减少病毒及细菌传播,从生活习惯上积极防控疾病。


保持生活节奏,情绪更易稳定


大脑喜欢规律的生活节奏,居家期间继续规律入睡和起床,进而带动正常的进餐节奏,能减少饥饿、避免乱吃零食,这些措施对情绪的安定作用可谓“润物细无声”。一些特殊人群比如待产孕妇、乳母、等着就诊/手术的患者,建议转移注意力,远离嘈杂的网络信息,重要的信息请家人或朋友及时转达,这是一种更为积极的情绪管理;疫情总会过去,过度焦虑却会给人带来伤害。


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


慢性病患者应重视对自身疾病的管理和对病毒的合理防护。


1.做好监测


居家期间,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血压、心率等指标,观察自身症状变化,如有明显异常,可采用线上远程医疗咨询或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糖尿病患者


监测空腹及餐后血糖,并做好记录。血糖控制目标:空腹血糖4.4-7.0mmol/L,非空腹血糖<10mmol/L,老年人可酌情放宽限制。如出现明显心慌、手抖、大汗等低血糖症状,及时测量血糖并进食,纠正低血糖症。


高血压病患者


建议采用血压计每日于静息状态下测量血压。无症状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140/90mmHg,合并糖尿病、慢性肾脏病或心力衰竭患者血压控制目标值<130/80mmHg,老年患者可适当放宽至<150/90mmHg。若监测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或出现恶心呕吐、视力模糊、意识改变、剧烈头痛头晕、眼痛、心悸、胸闷等危急情况之一时,请及时就诊。


慢性肾脏病患者


尤其是维持性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患者,需监测体重、液体出入量、血压、水肿等情况,两次透析之间体重增加最好不要超过干体重(即透析后最舒适时刻的体重)的5%。在这里需要提醒慢性病患者,应当借此次疫情,注意到自我监测的重要性,家中必备血糖仪、血压计、体重秤等设备,对做好自我管理尤为重要。


2.规律用药,合理营养


慢性病患者应按时服药,不可自行停药,以免引起病情加重。规律进餐,合理分配三餐,注意食物多样化;新鲜蔬菜每日300-500g,水果200g-350g,奶类及奶制品300g。疫情期间购买新鲜蔬菜受限,可多储备和食用一些香菇、木耳、银耳、海带等水发蔬菜;控盐注意量化。


糖尿病患者


主食宜多选粗杂粮,如血糖控制满意(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血糖<10mmol/L)可在两餐间摄入糖分不高的水果。


高血压患者


应限制钠盐摄入,根据血压控制情况,每日摄入食盐2~5g,避免食用酱菜、腊肉等过咸食物。


慢性肾脏病患者


根据肾功能限制蛋白质摄入,当出现高血压和水肿时,严格控制食盐在每天1-3g或无盐饮食。


3.加强防护,少出门,多备药


坚持“防疫三件套”:戴口罩;保持1米社交;做好个人卫生。牢记“防护五还要”:口罩还要戴;社交距离还要留;咳嗽喷嚏还要遮;双手还要经常洗;窗户还要尽量开。疫情期间,患者及家人尽量减少前往医疗机构,充分利用“互联网医院”复配药品,必须就诊时先网上预约门诊,尽量减少陪同人员。


4.适度运动、健康心态


疫情期间外出受限,安排好居家办公,增加身体活动,反倒是难得的心态调整期;利用家里的小型健身器材比如哑铃、弹力带等,或是增加家务活动,把 “吃动平衡”落到实处。面对疫情,调整好心态,减少不必要的恐慌和过度紧张。保证每日睡眠充足,做好自我情绪调节。


责任编辑:谢静怡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晚饭何时吃,几分饱合适?想长寿,...

吃皮蛋会慢性中毒?它可能比你想象...

接触境外物品可能感染新冠?什么才...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