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科普】“打呼噜”是潜在的健康杀手,今天是“世界睡眠日”,这些知识了解一下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李庆云 林莹妮 发布时间:2022-03-21 12:28

摘要: “打呼噜”并非睡得香的表现,而是多种疾病的源头,应当重视“打呼噜”的早期筛查和治疗,从源头上遏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让我们一起来关注睡眠问题。


睡眠中“打呼噜”司空见惯,人们常常认为是睡得香的表现,然而不规律的呼噜声甚至会伴有一小段时间呼吸的停顿,有时还使周围的人感到恐惧,这一现象在医学上称为“睡眠呼吸暂停”,其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患者在睡眠时出现不规则且间断的呼噜声,伴有憋气、憋醒及日间嗜睡,还会引起家人或病人自己的恐慌。这是由于睡眠时上气道肌肉塌陷造成上气道狭窄甚至闭合,空气不能进入到肺内,导致缺氧,大脑在感受到缺氧后发出指令使机体短暂觉醒以加强上气道肌肉的收缩能力,使得上气道重新开放来缓解缺氧。如此反复的上气道塌陷及开放使得机体处于夜间反复缺氧状态,长此以往全身多个脏器功能将受到损害,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


“打呼噜”与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


84946721dceab834c3b976effab812f.jpg


研究表明,有近半数高血压患者有打呼噜和睡眠呼吸暂停,而打呼噜睡眠呼吸暂停患者患高血压的风险也明显高于正常人。给24小时的血压画个节律图,就可以看出正常人的血压在睡眠期会有一定幅度的下降,呈现“勺型”,而打呼噜患者常常出现夜间血压不下降甚至高于白天血压,这种“非勺型血压”恰恰与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并发症密切相关。此外,还有部分患者会表现为早晨血压偏高或者服用多种降压药物血压仍然控制不好,后者称为“难治性高血压”。这都与夜间交感神经兴奋促进心肌、血管收缩有关。因此,如果高血压患者出现夜间或早晨血压升高、药物控制不佳,就需要重视睡眠呼吸暂停的筛查和治疗。同时,治疗睡眠呼吸暂停又可称为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策略,对慢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打呼噜”与糖尿病


f5ed63e1a4564ed3f57fe3ed76c2a40.jpg


我国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约有2/3的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伴有打呼噜,肥胖的糖尿病患者中出现打呼噜的比例更高。打呼噜导致夜间间断性低氧可损伤胰岛细胞,并且降低组织器官利用胰岛素的能力,出现血糖升高、胰岛素水平异常。另一方面,打呼噜患者睡眠质量下降,白天易打瞌睡,体力活动相应减少,能量消耗低,更易导致体重增加及代谢异常,增加患糖尿病风险,形成恶性循环。


“打呼噜”与肿瘤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打呼噜睡眠呼吸暂停可能会增加罹患肿瘤的风险,并增加肿瘤病死率,其中肺癌的病死率最高。研究指出,中到重度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发生肿瘤的风险较正常人增加2.5倍,且死于癌症的可能性增加3.4倍。对于65岁以下的人群来说,打呼噜越严重、夜间缺氧越厉害,发生肿瘤的可能性就越高。打呼噜导致夜间低氧本身可以损伤正常组织细胞的DNA,导致细胞出现异常生长甚至癌变,同时夜间低氧还可能引起免疫功能调节异常,使得机体的免疫细胞不能很好地识别癌变细胞,进而促进肿瘤生长、还会减弱肿瘤对治疗的反应性。


“打呼噜”与认知功能损害


68f1c664e100f746dde2cbba72f71fa.jpg


大脑是对低氧最为敏感的器官,打呼噜所致的夜间低氧会损伤大脑细胞,减弱大脑细胞之间的联系,同时打呼噜患者睡眠质量不佳还会降低大脑细胞对有害物质的清除能力,最终导致记忆力下降,增加痴呆发生的可能。


另外,打呼噜患者夜间睡不好,白天昏昏欲睡,精神难以集中,不仅严重降低工作学习效率,还会增加发生“车祸”的风险。


由此可见,“打呼噜”并非睡得香的表现,而是多种疾病的源头,是潜在的健康杀手。因此,无论是临床医生还是患者,都应当重视“打呼噜”的早期筛查和治疗,争取从源头上遏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瑞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是我国最早开展睡眠呼吸疾病诊疗的单位之一,为上海和来自全国各地的睡眠呼吸疾病及家庭无创通气应用的患者提供3000人次/年服务,解决相关疑难和危重症。


本文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李庆云 主任医师林莹妮 博士

责任编辑:谢静怡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别再熬夜了,没什么事值得你拿身体...

【医聊科普】打呼噜是病吗,要治疗...

如果不去治疗,长期打呼噜会有什么...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