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劳模创新工作室风采】
陈贞劳模静脉治疗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20年10月,是基于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静脉治疗小组及重症监护护理团队成立的,以困难血管置管创新项目、重症患者护理流程改进、重症患者护理用具创新研发等为主攻方向。工作室成立以来,立足护理岗位,积极改善服务质量、改进工作流程,研发新型护理用具,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7月底,盛夏的一个午后,华东医院6号楼12楼重症监护室,87岁的黄老伯刚和女儿“面对面”视频了一会儿,乐呵呵的。谁能想到,这位高位截瘫的老人,在这里躺了7年。华东两任院长俞卓伟、高文曾对护士长陈贞开玩笑说“黄老伯离开你们就会活不下去吧”、“你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今年3月起,华东医院因为疫情取消了家属探视,看不到女儿的黄老伯愁眉不展,不少重症病人家属也心急如焚。护士长陈贞便和团队想了个法子——“云探视”,她用自己的手机一一添加家属微信,每天下午让患者与家属轮流连线,彼此看一看、聊一聊。无法交流的呼吸机患者,陈贞和同事就在旁边当“翻译”。有了“云探视”,“黄老伯们”笑了,家属们也更安心了。
和“云探视”一起“诞生”的,还有静脉导管护患交流群,陈贞静脉治疗劳模创新工作室为病患推出的这些服务新举措,都广受好评。“所有的创新都来自病人的病痛。”陈贞是一个务实的人,她坦言,不会为创新而创新,而是立足岗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改善流程、改进质量,争取惠及更多的危重患者。“而驱动我们去创新的动力,是对这份职业、对病人的爱。”
在陈贞的领衔下,工作室2020年10月成立后的短短一年间,就发明了一系列实用又充满创意的护理器具:自制的“临床使用粪便收集器”,已拿下专利,并正在寻求市场转化;设计的“无创呼吸机面部减压贴”,减少了无创通气患者常见的面部压力性损伤,且造价便宜,目前在申请专利;为提高ECMO患者上机效率而独创的移动治疗车,也在不断完善中……因表现突出,工作室被评为2021-2022年度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劳模创新工作室示范点。
攻克下肢静脉穿刺难题
一双温柔而又刚毅的大眼睛,口罩、汗水勾勒出斑驳印痕的“天使印记”,这张广为流传的“最美护士”照片的主人公,正是华东医院外科重症监护室护士长、2020年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员陈贞。
2020年的武汉金银潭医院,曾留下这位“大眼睛”护士长感人的战疫故事,也给她带来了荣誉“全国先进工作者”,以及一个充满挑战的新课题——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
“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静脉输液,大家都打过针,它的惠及面广又实用,而且华东医院的老年科全国闻名,这里的老年病人平均年龄高达90岁,不少老人长期输液,双臂静脉血管条件差,血管管径过细,乳腺癌、肺癌、喉癌等疾病导致的上腔静脉梗阻或狭窄,送管困难,这些病人需要一条长期有效的静脉通路,以保证治疗及用药。”陈贞介绍说,发现这一困扰很多病人的问题后,他们就要想办法解决它。
早前,负责老年科的呼吸监护室护士长吴妮慧曾和陈贞聊过,怎么另辟蹊径,采用下肢深静脉穿刺新技术,攻克这个难题。她们查阅文献,发现下肢穿刺的位置和深度并没有明确标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临床护理是门技术活,必须精益求精。”她们向心脏外科和血管外科的医生请教,反复测量,最终确定下肢静脉穿刺的合适位置和深度。
首位“试水者”是位年近百岁的老人,他的双上肢严重萎缩,已无从落针,颈部血管又因为形成血栓无法穿刺……下肢静脉PICC术非常成功,导管在老人下肢放置了一年也没被感染,后来老人百岁生日还给她们送来长寿面表示感谢。
如今,工作室已成功开展近20例经下肢静脉中心静脉置管术,为患者创造了一条安全、有效且能较长时间保留的静脉通路,将华东医院静脉输液治疗的水平也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下肢静脉穿刺PICC术的突破,吴妮慧当居首功。工作室最大的财富就是我们的‘护士长天团’。”说到成员,陈贞的眼里有光。5个成员,4个是护士长,她们从重症监护室走出来,分散在门诊输液室、呼吸监护室、心脏监护室。“最年轻的詹智裕,是95后小伙子,也是重症监护室的,头脑活络,勤奋努力,团队需要新鲜血液、新思维。”
35岁的孙滨海是工作室培养出来的第一个护士长,今年3月刚从重症监护室调往心脏监护室,长期在ICU历练,她练就了一身扎实的基本功和一颗强心脏,她说,工会创造了这么好的平台,吸纳了一批扎根一线、技术精湛、乐于奉献的护理骨干,在劳模陈贞老师的带领下,大家遇到问题,积极头脑风暴,寻求解决方案,往往攻无不克。
每个病人都是老师
“静脉治疗只是很小的点,再做深也难,我们的创新不止于此。”陈贞说,4个护士长中,有3个来自监护室,于是,大家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在危重症护理领域。
陈贞坚信,每个病人都是老师,病人的疼痛和困苦,会激发他们持续创新。遇到病人没救过来,她也会伤心落泪,大脑一遍遍复盘,还带回家和当外科医生的爱人讨论病情。
重症病人大小便失禁,导致肛周的皮肤红肿脱落,是常见现象,不仅患者痛苦,也给护理工作增加难度。工作室改良口插管,将它插入患者肛门,把粪便引流出来,减少了失禁性皮炎的发生。“现在粪便收集器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已经在监护室普及。但是遇到厚稠粪便,管子会堵塞,仍需护士人工排解,在收集器上加装冲洗功能即可解决,所以我们正在寻找医疗合作伙伴,想尽快促成产品转化。”陈贞说。
传统的呼吸机面部减压贴,100多元一张,贵的要300多元,且只能重复使用三四天,成本高。陈贞团队设计了一种硅胶材质的“无创呼吸机专用面部减压贴”,价格便宜,又能反复使用,可以大大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医生救命就是与死神争分夺秒,过去ECMO上机的二三十种配件,都散落在监护室各处,患者一旦需要紧急上机,护士会手忙脚乱,难以快速收齐,团队设计了“ECMO移动护理治疗车”,将ECMO(体外氧合装置)的配件集中在一辆移动车中,提高了ECMO上机效率。
陈贞认为,创新不仅仅在于护理器具发明上的推陈出新,改进工作方法、改善护理流程、提升服务质量,也是一种创新。
“云探视”“云过生日”就是很好的尝试。10床截瘫病人有精神疾病,躁狂发作时还有暴力倾向,自从有了“云探视”,他每次视频都会与家人唠好久,慢慢开始开朗起来,并积极配合治疗。一位颈椎骨折的患者说,这5个月来,全靠与女儿“视频”续命,护士还为她订了蛋糕,和家人一起云过生日,太感动了。出院后,患者女儿还特地送来锦旗。“能帮到病人,再苦再累再委屈,也都值得。”说到动情处,陈贞一双大而明亮的眸子渐渐湿润。
每周四是陈贞的静脉导管专家门诊,PICC带管者一周就诊一次,静脉输液港患者一月一次,疫情期间门诊暂停,可愁坏了患者。工作室就专门建了个“华东静脉导管护患交流”微信群,定期发布健康事项、维护指引,每个成员轮值当班,答疑解惑,教大家天热怎么维护PICC管,运动和家务时需注意啥,“很耐心,服务好,体感舒服”……暖心之举博得患者一片点赞。
肯干会干乐干精干和巧干
一位70多岁的晚期肿瘤患者,没人陪伴,整天郁郁寡欢,陈贞留意到后,每次给他打针,都会和他谈心,有次老人打翻了痰杯,陈贞帮他换了衣服、床单,还清扫了地面。顺手的事,她并没放在心上。不料老人故世后一个月,他的儿子特地找到陈贞,还送来不少好吃的,原来,他父亲临终前一定让他来表示感谢。30年过去,陈贞至今难忘工作第一年,那个回响在病房走道上的“谢谢”,那个声音一直激励着她。
“你对病人好,他们是会记得的。”回忆往事,她的眼眶再度噙满泪水,“与人为善,爱护病人”,2020年援鄂时,她对“战友”这么说,而现在,她更是将它送给了团队成员。陈贞说,这里的ICU,不是冰冷的,而是有温度的,家属可以和护士随时沟通,她们一定有问必答。
在挑选工作室成员时,陈贞也始终坚守着这样五个标准:心中有爱、目中有人、脑中有料、手中有活、脚下有轮。“尤其在重症监护室,病情瞬息万变,护士反应要快,判断要准,为医生抢救病人争取最佳时间窗口。”
最近,工作室在几大监护室的护士中展开问卷调查,希望选拔优秀的专业护理人才,来充实团队力量。“有了劳模工作室这个创新平台,我们可以跨科室协作,挖掘更多有潜力的好苗子。”2002年,华东医院外科组拟建重症监护室,陈贞便挑起了护士长的重担,20年来,这里培养出6个护士长,更有一位成长为“三条杠”的护理部副主任,陈贞踌躇满志,想把工作室打造成人才孵化基地,为医院培养一批学习型、技能型、创新型的重症护理骨干。
陈贞还有个梦想,将来,也能像她的偶像——老劳模、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黄浦分院换药室护士长李琦那样,三代劳模传承技艺,“抚平病人的伤口”,将劳模精神薪火相传。她特别看好吴妮慧:“她的业务能力超强,是华东医院静脉穿刺的NO.1,也是最拼命的护士长。她真的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对病人比对家人还要好。不过,劳模要肯干、会干、乐干、巧干、精干,小吴还缺一点巧干吧。”陈贞对每个成员的优缺点了然于胸,为他们谋划,是他们事业上的领路人。
“陈老师的劳模精神时刻激励着我,我在工作中也会有意识地多为病人着想,在这个团队里学习机会多,个人成长也飞快。”采访中途,孙滨海匆匆离场,她的科室今天第一次做病人俯卧位通气治疗,她必须到场才放心。
说到劳模精神,陈贞的话很朴实,“做事凭良心,‘带头做’,别人才会跟着你干。”她将“白衣燕尾,不悔此生;提灯精神,努力传承”,作为自己和工作室的座右铭,激励自己,也鼓舞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