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类较为严重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核心症状为社交交流和社交互动方面的持续缺陷,以及受限、重复、刻板的行为模式和兴趣。孤独症以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为典型症状。
孤独症儿童往往社会功能受损严重,因此早期干预极为重要。教育训练、行为治疗、家庭教育与支持、环境治疗及药物治疗为目前主要治疗手段,很多孤独症患者直至成年,仍处于严重功能缺陷状态,需要长期照管,但如能早期进行有计划的医疗和矫正教育,并长期坚持,是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的。
六大症状需要就诊
目前孤独症的病因尚不明确,专家认为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及脑发育和神经生化因素有关,包括遗传因素,染色体异常、基因异常均可能导致该疾病出现;脑结构和功能异常,目前研究发现无论脑功能(如丘脑、扣带回、额叶等脑区)、脑结构方面(如小脑、脑干等),相比较健康儿童,孤独症患儿均存在异常;神经生化因素,近年来,关于脑内5-HT、多巴胺、催产素在孤独症患者脑内存在失衡等研究较多,但仍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患者可以去精神专科医院的精神科或心理科,或者在三级甲等医院的心理科就诊。
典型的孤独症核心症状临床特点包括以下行为。
社会交往障碍:该障碍在患者的各个时期表现不同,如婴儿期表现为对人的声音缺乏兴趣和反应等;在幼儿期对父母不产生依恋等;在成年后缺乏交往的兴趣和社交的技能等;
交流障碍:体现在非语言和语言交流两个方面;
兴趣狭窄及刻板重复行为方式:患儿常常对玩具、动画片等缺乏兴趣,反而迷恋看广告;
感觉和动作障碍:对疼痛和外界刺激麻木;
行为怪异:患儿常眼神飘忽,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
智能和认知障碍:常表现为智能比同龄人低下,在注意力、记忆力、判断力、执行力、理解力等认知功能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低下。
如果孩子出现以下的这些信号需警惕患孤独症的可能:满一周岁时仍然对呼叫自己的名字没有反应;14个月时,还从不主动用手指向感兴趣或想要的东西;18个月时,不会玩“过家家”这类想象类的游戏;回避眼神交流,喜欢独处;不关心他人的情感,也很少表达自己的情感;语言发育明显滞后于同龄人;总是喜欢重复相同的话;经常答非所问;对环境的细微改变非常敏感,并因此烦躁不安;具有某种特别偏执的兴趣,如某个从不离手的玩具;喜欢机械地拍手、摆动身体、旋转;对声音、气味、味觉、视觉、感觉的反应与他人不同;常常把多个玩具排成一串。
早期干预极为重要
孤独症儿童往往社会功能受损严重,因此早期干预极为重要。在治疗方面,主要有教育训练、行为治疗、家庭指导和支持、药物治疗等方法。
教育训练:按照个别化教育计划或方案对患儿进行教育训练,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孤独症患儿各方面能力发展的需要;
行为治疗:常用的方法包括:正性强化法、负性强化法、隔离法、消退法、系统脱敏法等;
家庭指导和支持:孤独症不仅给患儿本身的社会功能带来巨大损害,也给患儿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与自责;故及时给予孤独症患儿家庭各方面的指导和支持非常重要。包括:家庭的心理咨询、指导和支持;疾病知识的教育;教育训练等方法指导等;
药物治疗:目前为止,尚没有哪种药物能够有效改善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交往障碍及交流障碍,但对患儿的情绪行为异常,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物及中枢兴奋药物等治疗具有一定疗效。
孤独症患者如能早期进行有计划的医疗和矫正教育,并能长期坚持,是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的。
孤独症不仅为患者及其家庭带来影响,也为社会带来损失。对于患者及其家庭而言,因为患者智能和工作能力限制,无法像正常人群一样照顾自己及家庭,反而带来极大的精神和物质损失,且损失与疾病严重程度成正比;对社会而言,亦给社会带来一定人力和物力负担。
做好婚前检查,避免孕期宫内感染以及尽可能避免孕期服用可能对胎儿大脑发育有影响的药物等,对预防孤独症的发生有一定作用。
本文作者系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