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聊科普】儿童吞食异物后该如何应对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陈淑梅 发布时间:2023-06-19 10:54

摘要: 异物入口是儿童常见的急症之一,碰到这种情况时,应当根据异物所处的部位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治疗。

异物入口是儿童常见的急症之一。有些异物是因为孩子的好奇心比较重,想探索,从而塞进口中的,也有的异物是意外吞入。异物进入孩子身体后,可能会卡在咽喉部,也可能卡在食道内,更有甚者吞咽时会意外进入呼吸道。碰到这些情况时,应当根据异物所处的部位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治疗。


咽部异物:

分年龄诊断,合理治疗


咽部异物多见于儿童进食时不慎将鱼刺、肉骨、果核等咽下;或是儿童玩耍时,将小玩具、硬币或者笔帽、碱性电池等小部件放入口中不小心咽下。一般这些异物主要会停留在扁桃体、舌根部、会厌谷、梨状窝等部位,此时孩子会感到咽部有异物刺激感、吞咽时疼痛或困难,还会出现呼吸不畅、血性唾液等症状。


在临床诊断上,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年龄采取不同方式判断是否属于咽部异物。若是较小的儿童,医生会根据症状判断,当出现流涎不止、不敢吞咽进食,或吞咽时哭闹,将手指伸入口腔等症状时,就可能属于异物留存。若是较大的儿童,医生则会询问病史,结合口咽视诊、鼻咽镜检查或者间接喉镜检查,做出咽异物诊断,同时利用X线或CT拍片发现部分异物的大小、形态和位置。


咽部异物可根据不同部位、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口咽部异物如鱼刺、竹签、瓜子壳等,医生可以在获得理想的体位后在门诊用镊子夹出。舌根、会厌谷、梨状窝等处异物,配合度较高的儿童可在间接或直接喉镜下用咽异物钳取出。而较小的儿童则需要麻醉后在喉镜的辅助下取出。如果异物穿入咽侧壁或咽后壁,甚至并发咽后或咽旁脓肿者,需要麻醉后经口或颈侧切开进行探查,寻找异物并清创治疗。


食道异物:

科学预防,养成良好习惯


导致食道异物的原因主要包括儿童口含玩物误吞或在玩耍、哭闹时将异物吞入。进食匆忙、注意力不集中或是食物未经仔细咀嚼辨别而咽下,也容易导致食道异物。食道异物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食物性异物,如鱼骨、鸡鸭骨、果核、枣核等;第二种则是金属性异物,如硬币、玩具零件、螺帽、笔盖、纽扣电池等。这类异物主要停留在食管,约75%的异物位于食管入口,约20%位于食管中段,约4%在食管下段。


当孩子感到胸部有异物、吞咽疼痛或困难、并出现呼吸道症状或其它症状时,就可能是食道异物。当确诊为食道异物后,患者需要在麻醉下进行食管镜或者纤维食管镜/胃镜检查取出异物,同时还需要进行抗炎对症支持处理。日常生活中,家长也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教育儿童不可将玩具放入口中,进食时不可玩耍,并让孩子形成细嚼慢咽的进食习惯,尽量避免食道异物的发生。


呼吸道异物:

及时诊断,尽早取出


呼吸道异物包括喉、气管及支气管异物,其病因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儿童在进食或口含异物玩耍时,因受惊吓、跌倒、哭、笑等误将口内异物吸入呼吸道内,在日常中要避免给3至5岁以下的小儿吃花生、瓜子、豆类等食物,纠正口中含物等不良习惯,即可预防。另外一种则属于医源性异物,即鼻腔异物取出不当。此外,咽喉滴药时注射针头脱落也可能会落入呼吸道内,产生异物。


喉部、气管及支气管异物的临床表现各有不同。喉部异物若是较小、尖锐,嵌入喉头时,会引起呛咳、喘气、声音嘶哑或失声等症状,甚至会出现呼吸困难及紫绀,若喉部异物过大,则会引发梗阻导致窒息死亡;气管异物患儿会出现剧烈呛咳、憋气、呼吸不畅等症状;支气管异物在吸入期时,患儿会剧烈呛咳憋气。异物如果停留在支气管某个位置,则可能没有症状或者偶尔咳嗽,若异物导致炎症,则可能出现咳嗽加重,肺不张、肺气肿等各种肺炎表现。


呼吸道异物在诊断时需要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综合考虑,并且按照“及时诊断、尽早取出”的原则,根据异物位置不同,选择针对性处理方法:直接喉镜下取喉部异物、支气管镜/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并取出气管支气管异物,必要时采取开胸取异物。此外,这三类异物治疗中都需要同时做抗炎对症处理,尤其关注并发症及围手术期的处理。


儿童咽喉异物较为常见,可能出现严重后果,但其中有很多情况是可以预防的,提高儿童的认知教育,加强家长的看护可以很好地预防异物导致的意外。除此以外,如果发生异物进入耳鼻咽喉或者呼吸道的情况,家长要及时发现,尽早寻求医生的专业帮助。


本文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儿童医院耳鼻咽喉科主治医师 陈淑梅


责任编辑:饶茗柯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秋冬季如何防止孩子呼吸道感染?

咽喉痛可以吃冰棍缓解?医生“圈出...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