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暑节气,在每年公历的7月6日至8日。小暑为初伏前后,有炎热之意,此时天气还不十分热。农谚有“伏天的雨、锅里的米”之说,寓意小暑降雨频繁,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但对棉花等旱作物会带来不利影响。
暑热湿邪夹杂而至,此时节饮食上宜清淡、利湿,重视固护脾胃,在运动方式和强度上要注重舒缓、适度。
清淡饮食,益脾利湿
暑热湿邪渐盛,而湿易困脾,人们容易出现神疲困倦、不思饮食等症状,饮食上应遵循清热解暑、健脾利湿的原则。
健康提示:
适当喝点绿豆汤,可清暑热、静烦热。酸梅汤也是夏季较为常见的饮品,有生津止渴的功效。
夏天易出汗,而汗液是人体津液的一部分,如果过度汗出,津液受损,可能引起口干。酸梅汤中的乌梅和冰糖,一甘一酸、甘酸化阴,可补充我们丢失的津液;也可以加少许甘草,加强补益脾气、清热解毒之功;如果遇上积食,加点山楂有助消食化积,天热食欲不振时也可以这样配伍。
日常饮食,宜吃薏苡仁、赤小豆、芡实、山药、冬瓜、荷叶等;少吃肥甘厚腻、辛辣刺激之物,如葱、蒜、芥末、辣椒、茴香、桂皮等。避免滋生和加重身体内的湿热,也不宜过食冷饮及含汽饮料。
适度运动,舒缓为要
小暑时节天气炎热,容易出汗,而汗为心之液,故许多人此时会出现失眠多梦、烦躁易怒等症状,因此小暑尤其需要注意养心。
健康提示:
调养心神,提醒自己莫生气;舒缓情绪,使气血和缓。
尽量选择一些舒缓的运动方式,如八段锦、快走、慢跑、骑车、太极等,避免过度出汗耗伤津液。
户外运动尽量避开烈日直射的正午,应在早晚气温相对较低时进行。如气温过高,可选择通风良好的室内场所,避免中暑和脱水的发生。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切勿在空腹、饱食、过度劳累或饮酒后运动,不利于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