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则“河南永城市两名女子吃凉皮后导致中毒一死一伤”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随后经永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证实,的确有中毒事件发生,治疗两名患者的主治医生经诊断后称,两人为米酵菌酸中毒。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发出紧急提醒:凉皮、河粉、肠粉、米粉、濑粉、螺蛳粉等湿米粉在高温潮湿天气下,容易受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污染而产生米酵菌酸毒素,食用易引发中毒,甚至造成死亡。
什么是米酵菌酸?
米酵菌酸毒素是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产生的一种毒素。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简称“椰酵假单胞菌”,即: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是我国学者 1977 年在东北酵米面中毒食品中发现的一种食物中毒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
这种细菌在自然界普遍存在,尤其喜欢气温25℃-37℃、偏酸(pH值5-7)的环境。在高温潮湿的夏、秋两季容易滋生,并且潮湿且不透气的室内空间也是滋生此类细菌的温床。
该菌在特定温度和生长条件下可产生小分子毒性代谢产物——米酵菌酸。米酵菌酸对热稳定,经 100℃ 煮沸和高压烹饪也不能被破坏,是引起食物中毒并导致食用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但米酵菌酸经紫外线、日光照射后,其化学结构可被破坏,从而降低或失去毒性。
米酵菌酸中毒症状有哪些?
米酵菌酸中毒发病急,潜伏期一般为30分钟-12小时,少数为1-2天,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轻微腹泻、头晕、全身无力。重者出现黄疸、肝大、皮下出血、呕血、血尿、少尿、意识不清、烦躁不安、惊厥、抽搐、休克甚至死亡,一般无发热。
哪些食物可能产生米酵菌酸毒素?
除了凉皮,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肠粉、河粉、粿条、年糕、酸汤子等湿米粉及其发酵食品,久泡的木耳、银耳等在高温潮湿的天气下都有可能受到椰毒假单胞菌污染,从而产生米酵菌酸毒素。
在家庭自制发酵食品过程中,食品易被环境中椰酵假单胞菌污染。容易导致中毒的食品主要有三类:
1.谷类发酵制品,如发酵玉米面、酸汤子、糯玉米汤圆粉、玉米淀粉、发酵糯小米、吊浆粑、糍粑、醋凉粉、湿米粉等;
2.变质鲜银耳和泡发不当的变质木耳;
3.发酵薯类制品,如马铃薯粉条、甘薯面、山芋淀粉等。
从外环境土壤及银耳培植环节的跟踪调查表明,该菌来源于土壤,随加工原料带入食品,并在适宜条件下产毒而引起食用者中毒甚至死亡。
迄今为止,我国发生椰酵假单胞菌食物中毒的,主要由家庭自制发酵食品,或个体银耳栽培户自食变质鲜银耳所致。
如何预防米酵菌酸中毒?
米酵菌酸的耐热性强,100℃开水煮沸和高压蒸煮(120℃)均不能破坏,进食后即可引起中毒。因此,预防米酵菌酸中毒务必把牢“入口关”。
专家建议:
1.家庭或小作坊一般不要制作、出售酵米面类食品
如果家庭自制酵米面类食品,确保不用霉变的玉米等谷物原料;谷类浸泡时要勤换水,保持卫生、无异味;磨浆后要及时晾晒或烘干成粉,放在通风干燥处短期储存。不要在制作中让食品接触潮湿土壤,防止椰酵假单胞菌污染、产毒。
2.鲜银耳要及时晒干,禁止出售鲜银耳
生产经营者要保证培植银耳的菌种质量,采摘的鲜银耳要及时晒干;如遇阴雨天不能及时晾晒,要有适当的烘干设施烘干并通过紫外线充分照射、去毒。鲜银耳不得出售。
3.购买和食用银耳、木耳的注意事项
选购银耳、木耳等相关食品时,要选择正规渠道,不要购买鲜银耳。同时,要注意销售环境的卫生状况。
泡发木耳、银耳前,应检查其感官性状,发现受潮变质的不要食用;泡发木耳、银耳时间不宜过长,泡发后应及时加工食用;耳片不成形、发黏、无弹性或有异臭味的不能食用,隔天泡的银耳、木耳及其加工制品不能食用。
怀疑米酵菌酸中毒后怎么办?
专家提醒,米酵菌酸中毒病死率超过50%,目前尚无米酵菌酸特效解毒药物,病情及愈后情况与摄入的毒素量有关。
怀疑发生米酵菌酸中毒,应第一时间用筷子或手指刺激咽喉部催吐,将刚吃进去的食物呕出,尽量减少摄入毒素量;并用干净容器或薄膜袋,将呕吐物或高度怀疑有问题的剩余食物装好,放在有冰袋的保温箱中备查。
及时将患者送至医疗机构就诊,告诉医生患者吃了哪些食物。医生针对肝、脑、肾等脏器的损伤程度,对症治疗,降低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