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失眠症是以入睡及睡眠维持困难为特征的一种最常见的睡眠障碍,《2022中国国民健康睡眠白皮书》显示,各年龄段人群普遍存在失眠的现象,其中老年人是难入睡、频繁失眠的主要人群。长期失眠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甚至会引发许多疾病,威胁人体健康。
失眠有哪些症状
失眠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主诉之一。失眠主要包括夜间睡眠障碍及日间活动影响两方面。夜间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或者比期望的时间醒来得早;日间活动影响主要表现为日间瞌睡、疲劳或萎靡不振,注意力、专注力或记忆力下降,社交、工作或学习能力减退,情绪不稳或易激惹,冲动、有攻击性,精力或工作主动性下降,以及易犯错或易出事故等。失眠可分为短期失眠和慢性失眠,上述症状每周出现3次以上,持续3个月以上,称为慢性失眠,如不足3个月,则为短期失眠。
如果长期失眠,人体的免疫力会逐渐下降,会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比如冠心病、高血压以及消化系统疾病等。失眠还会严重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如果长期没有得到满意的睡眠,大脑会始终处在工作状态,得不到休憩,影响大脑正常工作,使得记忆力下降。此外,长期失眠会导致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产生,长此以往还会使社会功能受损。
几类因素可引发失眠
生理性因素、脑部器质性疾病、全身性疾病、精神疾病、心理社会因素都可能引起老年人失眠。
生理性因素主要与年龄相关,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神经细胞减少,就会引发睡眠障碍,其中失眠就是最常见的症状。老年人多伴有脑梗塞、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综合征等脑部器质性疾病,这些疾病都会使脑部血流量减少,引起脑代谢失调而产生失眠。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以及脊椎退行性病等全身性疾病的部分症状也会影响睡眠。在老年群体当中,有抑郁及焦虑等精神心理疾病的比例较高,这类疾病也多会出现失眠的症状。此外,各种心理社会因素均可引起患者的不安、忧伤、焦虑等情绪,导致失眠症。
多种治疗方式缓解症状
缓解和治疗失眠通常分为一般治疗、刺激控制和睡眠限制治疗。认知行为治疗为一线首推治疗,需寻求专业帮助。很多人失眠是因为睡眠卫生习惯不良,睡眠卫生可改善不良习惯,从而缓解失眠。这类治疗要求患者首先要保持规律的睡眠,尤其是早晨的觉醒时间,同时避免日间小睡;其次,在午餐后避免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避免在接近睡眠的时间饮酒,避免吸烟或尼古丁摄入;再次,患者可根据需要调整卧室环境以减少刺激,如减少外界光线,关闭电视机或收音机等;第四,睡前要放松心情,少牵挂或少忧心;最后,患者可定期锻炼,每次至少20分钟,最好在就寝时间之前的4~5小时以上进行。除此之外,患者通过中医针灸、按摩也可缓解失眠症状。
刺激控制就是要求患者在感到困乏时才上床,且在床上主要是睡觉,而不是阅读、看电视或进食。患者在床上的清醒时间不应超过20分钟,如果在20分钟后仍然清醒,应离开卧室并进行放松活动。睡眠限制治疗则是通过限制患者卧床的总时间来抵消这种趋势,以提高睡眠的驱动力。
治疗失眠的药物主要有苯二氮卓类(BZDs)、非苯二氮卓类(NBZDs)和其他助眠药物。
苯二氮卓类(BZDs)包括艾司唑仑、三唑仑等,对焦虑性失眠患者的疗效较好,可增加总睡眠时间,缩短入睡潜伏期,减少夜间觉醒频率,但该类药物会显著减少慢波睡眠,导致睡后恢复感下降。非苯二氮卓类(NBZDs)包括右佐匹克隆、唑吡坦等,该类药物半衰期短,催眠效应类似BZDs,对正常睡眠结构破坏较少,比BZDs更安全,镇静和其他不良反应较少。
其他助眠药物包括褪黑素受体激动剂、食欲素受体拮抗剂,有镇静效应,但这些药物包括抗抑郁药、苯海拉明、抗精神病药和巴比妥类,不推荐失眠患者常规使用。值得提醒的是,助眠药对于老年人有痴呆、跌倒风险增加等副作用,当需要配合药物治疗失眠症时,一定到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正确的药物。
本文作者系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老年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李健